尊重、包容、欣賞、分享─共創兩岸文化共同體(蔡富澧)

尊重、包容、欣賞、分享─共創兩岸文化共同體(蔡富澧)

作者:蔡富澧(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理事)

深化中華文化,讓兩岸更深度綰結,成為文化共同體,此其時矣!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不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都是中華文化土壤所孕育的後代,生命中都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淵源。除了因政治原因被強迫使用和性的原住民之外,所有台灣人從一出生便有了一個跟中華文化歷史息息相關的姓氏,姓氏背後是堂號,堂號的來源是歷史,除非否認自己是父母所生,否則不可能切割中華文化;中國大陸的情形也是如此。俗話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說的就是這個情形。

中華文化是兩岸與全球華人共同的資產

不管大陸、台灣,許多人一見面都會打聽對方的年紀,經常問的一句話是:「你屬什麼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只要知道屬哪個生肖,就知道大概多大年紀,由此還衍生出犯太歲、安太歲等庶民習俗,這是中國人特有的生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也僅是一小部分而已。真正的中華文化精髓是那些經過歲月累積和時間淘洗留下來的文史哲儒釋道經典,不管是四庫全書、佛教大藏經,還是道藏,都是中華文化最珍貴的結晶,都是兩岸共有的文化資產。

由於政治因素,造成海峽兩岸數十年的隔離,仇視對立,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歷史的困境,也是中華兒女的無奈。但自從台灣開放探親之後,兩岸交流之門開啟,兩岸人民絡繹於途,各行各業互通有無,早期的台商為大陸經濟注入一股活水,如今大陸經濟體成為台灣重要入超來源,這是良性的互動,合則兩利。至於最艱難的政治互動,也在馬英九主政期間,兩岸領導人得以有了歷史性的會面,兩岸迎來難得的春天。

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助緩和兩岸關係

可惜後續民進黨蔡英文主政八年,不只推動「去中國化」,兩岸交流幾乎全面中斷,還挾緊張情勢不斷升高,大小衝突陸續發生,因為沒有正式溝通管道,誤會誤解持續累積,兩岸裂痕持續擴大,這是所有兩岸人民所不樂見的,卻也無力更改的事實。如今,賴清德上任在即,兩岸交流必將有一番新的局面,只是究竟是朝有利的一面或不利的一面發展,還在未定之天,海峽兩岸的情勢和命運,正處於關鍵性的時刻。

今年四月十日,馬英九與習近平二度會面,習近平未再強調「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及「和平統一」,而是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把握兩岸關係大局,提出四個「堅定」:「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以「中華民族」為核心,堅定守護家園、共創綿長福祉、鑄牢共同體意識,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是以中華民族的大利大害、大是大非為出發點,希望為分裂隔多年的兩岸局勢找出一個可以改變和解決的方真。其中的關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

台灣本土文化與中華文化互為表裡、互不相斥

中華民族向來都不是單一組成的民族,而是一個具有融合特質的民族,不講求血統的單一純粹,而是講求文化的人同與融合,因為包容而共存,因為融合而偉大,因為不同的活水而生生不息。台灣部分人自認為是多元民族的組成,不惜跟中華文化切割,但是這些人忽略了台灣文化的源頭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不會排斥當前台灣文化的元素,相反的,中華文化會因為融入台灣多元文化而更豐富,台灣文化也會因為承續中華文化而更厚實,台灣文化跟中華文化不但沒有衝突,反而會產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文化是一個有機體,任何文化如果沒有源源不絕的養分,就會失去活力而僵化枯萎凋零,台灣的文化發展如果自覺於中華文化,將會失去源頭活水,即使接受再多西洋時尚風潮,也難免成為失根的蘭花。只有以中華文化為基底,以兩岸文化發展為載體,相互衝撞,互相接受、包容,激化更深刻的文化自省,產生更宏大深遠的文化底蘊,才能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的光明遠景。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底

以當前兩岸的整體實力而言,中國大陸遠勝於台灣,但是台灣具有大陸無法比肩的民主自由法治,如果長此對立下去,必然會耗盡兩岸同根同源的血源關係所存在的善意,變成相互毀滅的最差局面。既然習近平已經釋出善意,願意在不涉主權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上,一起創造兩岸和諧共榮的未來,那麼,即將主政的賴清德政府,也應以大局為出發,審視思考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在沒有爭議的文化上謀求發展,創造兩岸的大和局,是則為中華民族兩岸同胞之幸,如此才能建構以民為本,以文化為根柢,相互尊重、包容、欣賞又能分享的兩岸文化共同體。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4/25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