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瑞希(前公視、華視董事)
立法院密集協商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國民黨立院黨團以「報導偏頗、戲劇竄改歷史」等原因提案刪除公視23億預算,引發部份媒體學界及影視界名導的強烈反彈,甚至揚言加入藍綠的立委大罷免風暴中。依公視法第二條第三項明文規定,政府應編列預算捐贈給公視基金會,因此,立委提案全數刪除文化部編列的23億元提案確屬違法。
但,相對於社會對公視不受政治商業干預的獨立媒體或影視基地的角色期待,國民黨認為公視在部份報導及戲劇的偏頗也並非無的放矢。
如今公視可承攬標案、做生意 不再是當年的「媒體聖地」
公廣集團屬於全體人民,近年來,在政府經費及政策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公廣集團已是台灣頻道最多的最大電視集團。2023年公視法修法,打破政府每年編列9億元的預算上限,並新增「營運收入」及「投資收入」為公視經費來源。
如今的公視可承攬政府標案、做企業生意,不再是當年曾經為公視催生、獨立發展走上街頭抗爭的改革者所期待的不沾染政治商業的「媒體聖地」。
媒改學界心繫公視是「台灣公民社會艱辛建立的珍貴公共領域」,公廣媒體的獨立性猶如皇后貞操、不容置疑的存在。因此,人民納稅給公視的錢即便透過文化部來編列,文化部也言必稱公視是獨立機關、不便干涉;審計部因此主張積極推動公視的法人治理,使其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健全、加強董事會功能及外部財務資訊揭露,促使其運作與設立之目的不致偏離,並可提升服務績效。
可以說,公共媒體做好自律、不要政治力介入,是保持公媒聖地的最佳途徑。
公視遭點名「營運績效待提升」 檢視「聽海湧」爭議
但,依據立法院針對114年度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的12家財團法人預算報告指出,112年度決算短絀有公視基金會等3家,公視更蟬連113及114年度預計短絀的名單,因此被點名「營運績效有待提升」。
講營運績效太俗氣?那麼回頭檢視國民黨刪預算的犯眾恕之例-「聽海湧」戲劇。影視界有謂南韓可以拍光州事件的電影,為何台灣不能拍?比較南韓的「我是計程車司機」等光州事件系列電影由民間出資、「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劇情片,南韓公共媒體KBS可沒有花大錢投資、監製具政治立場的商業劇情品。
所謂有歷史爭議,或更合適一點的說法是「政治立場殊異的」的歷史事件詮釋,由公共媒體投注鉅資,用需要編造、虛實摻雜的戲劇形式來呈現,合適嗎?換用紀錄片形式呈現有理有據的立場探討呈現如何?
此外,「聽海湧」由公視、三餘創投及高雄人聯合出品,其中,高雄人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影視投資計畫。該與政治保持一臂之遙的公視,與地方政府手拉手合資拍一部有政治立場的戲劇,合適嗎?
「聽海湧」由公視負責監製。但全劇拍攝經費超出甚多,以致必須送公視董監事會追加預算。負責監製的公視部門沒有管控好經費,為了完成拍製,董監事會必須配合通過追加,有沒有綁架董監事會通過預算之虞?後來有沒有檢討處理?這是公視必須交代的治理的問題。
「聽海湧」所涉及的歷史爭議,公視董事長胡元輝也親自撰文指出,公共媒體製作時代劇,是重新以當代的視角回顧歷史、詮釋歷史,甚至是改寫一個過去被「誤解」或「誤導」的歷史。
公視本應與政治保持距離、維持獨立公共角色,免除外界質疑成為特定政治勢力的工具。公視為何要介入主導、憑什麼來認定哪些是被「誤解」或「誤導」的歷史?甚至要決定如何改寫歷史?學者出身的胡董事長如此自證,也莫怪在野黨質疑公共媒體涉入大內宣,協力執政黨搞洗滌人心的洗腦工程。
公視治理透明度該提升 才能取信公眾
影視名導們肯定公視是台灣影視產業的重要基地。公視取自政府編列經費、對影視產業、學子們提供諸多的影視補助計畫及徵案,長期以來確實為發展受困的影視產業有所貢獻,確也有值爭議之處。
公視採購或補助流程像政府部門般的嚴謹,但某些要靠公視經費拍製作品的創作者也流傳著,公視有偏好特定類型的影視創作、製作過程偶會「要求」某些內容,或某些製作公司、導演特別容易獲得支持等說法。
此外,公視對補助或通過徵案支持的製作單位的節目或戲劇,日後的版權銷售所得,有無不分大、小咖導演均提供合理的分潤?還是有像政府招標單位般的嘴臉,對作品的著作財產權收歸自有或不分潤的作法?
以上種種的「某些」流言傳聞涉及公視採購、補助治理機制,無論是從人們對公視的期待,或嗷嗷待哺的影視創作者,公視都該提升治理的透明度以取信公眾。
面對媒體大環境的發展及當今國際公媒功能更迭之勢,貴為台灣最大電視集團的公視,外界有必要討論其原有任務,特別是扶植國內影視業的角色。戲劇具備商業娛樂的本質,但由公視這種必須謹守準政府官僚管理、保持中立定位的公共媒體來擔任中介的守門人、發包採購者是否合適?文化部本身就有針對影視創作的獎勵或補助計畫,文策院也針對多元的影視內容創作有相關的合資及計畫。
是否該減少公視扶植影視創作的任務及預算,讓公視聚焦做好符合多元公共利益的新聞、紀錄片等節目?畢竟文化部或文策院即主責影視產業發展,有相關的補助或計畫機制可以直接協助業者、是否更能解放影視業的創作能量及空間?
公視國際媒體Taiwan Plus的營運績效及中立,在預算審查之前已備受批評。台灣當然需要對外發聲的國際媒體,但自詡新聞獨立公正專業的公視自2022年接手每年近10億預算的Taiwan Plus迄今,公視可有深入盤整集團媒體資源優勢、有效整合製作出具影響力的國際新聞?台灣公視的麥牌有無出現在重大的國際活動場合或組織?成效有目共睹。
此一攸關公視國際新聞內容製作的品質及問題,說穿了也是公視治理效能的問題。要社會大眾寬容的等待公視改善可以,但過去的3年夠不夠?如果不夠,還要多久?
公視這個過去改革者期待的「珍貴公共領域」,其獨立性存在台灣民主發展的歷史中,猶如皇后貞操不容置疑。
歷史洪流不斷往前,在眾聲喧嘩、民力崛起的媒體發展潮流中,社會大眾也只能期待台灣公共媒體在當今政治力操弄的亂流中,勇於變革、勇於自律,為曾經對公共媒體獨立而奮力爭取的改革者們,自證永誌「不減」的媒體獨立理想初衷。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1/17 ETtoday新聞雲,由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