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性仁(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日前福建召開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其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對台工作部分,提及福建將會加緊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針對福建加大對台力度,朝著既定方向,連帶延續兩會中涉台部分內容,可以看出大陸當局制度特色及頂層設計,並不會因為少數波瀾所影響,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無疑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政策目標。
首先,推動放寬台資市場准入,升級台商投資區、台灣農民創業園。推動共建兩岸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廈門、平潭探索建設「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域,建設廈台海運快件集散中心。推進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加密閩台客貨運航線,構建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這些圍繞在福建為中心的措施,顯然會對閩台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次,福建發揮「祖地」文化優勢,加強閩台歷史文化研究宣傳,深入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建設世界 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媽祖文化中心、兩岸流行文化中心。辦好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活動,加強教育、司法、衛生、科技、體育、文旅等領域交流,鼓勵青少年、「首來族」等台灣基層民眾赴福建等。足見文化與民間交流仍是兩岸發展的主旋律。
再者,大陸當局希望透過加強兩岸在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建示範區,展現兩岸融合發展的成果與模式,包括貿易、投資、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多領域的合作,進而促進兩岸民眾的互動和理解,以提升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
當然,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挑戰也不小,並且示範區規畫和運作模式會依照兩岸的政策、法律及市場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來設計與調整,進行滾動式的修正,並且其成效也非大陸單方所能決定的。由於兩岸在政治體制、主權問題等方面歧異,故在推動融合發展過程中,合作的難度不小。此外,兩岸經濟發展水準、產業結構及市場需求存在差異,這可能也會造成合作過程中的不平衡發展或利益衝突。
另,兩岸的法律體系、企業規範、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差異,這對跨境合作形成障礙,增加企業和政府的法律風險。另外兩岸政策的不確定性和變動性也會影響企業和民眾的信心,並阻礙兩岸融合發展。
眼前,儘管兩岸文化有相似性,兩岸民眾在認同感和情感連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隔閡。特別在「閩南狼事件」後,突顯出兩岸間的敵視;而兩岸生活方式、價值觀、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也對人員的交流與合作造成困難。
值得思考的是,大陸朝向既定方向出台各種政策,以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而台灣方面呢?卻放任幾位網紅抹紅抹黑自己人,既缺乏證據,也無從大局來盱衡兩岸局勢,誇大爭取自我流量,這些網紅對著台灣自己人,無論在大陸的台灣人或是在台灣的台灣人,進行一場政治獵巫,凡與其意識形態不同者皆冠之以「中共代理人」。透過這種廉價的指控,過去違法的網紅竟然立刻漂白成為指控他人的告發人,迅速取得同溫層的擁抱,卻產生人與人間的信任危機,更讓在大陸的台灣人生存更為困難。
大陸加緊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目標方向明確,循序漸進落實推動。對大陸來說,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既定政策推動方向不變;雖然台灣網紅把矛頭對準福建,泉州、漳州、平潭、廈門等地,這些地方的涉台政策依舊,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方向不變。當前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建設面臨著多重障礙,最大的考驗在於兩岸的信任,幾位網紅的自利行為造成台灣社會人人自危,不得不重視。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