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泰順(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國會是民主的櫥窗」,這是長久以來的普遍認知。準此觀之,本周立院呈現的亂象,無異在自詡台灣民主成就者臉上重重打了一個巴掌。喧鬧拉扯中,立法院帶給世人的活脫就是「香蕉共和國」的圖象,而非有序民主。
民主強調「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故除非出現緊急狀況,政策應由掌握多數一方決定。少數儘管不滿,也僅能依循既定程序表達,徐圖未來取得多數再翻盤。英國國會為民主議會之母,長久以來反對黨自我定位為「英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雖然矛盾,卻反映民主國家君子之爭格局。
議員若不滿多數議決而出現脫序言行,英國議長會呼名要求離場。議員被呼名後,所屬政黨黨鞭便會趨前緩和其情緒並伴隨離開議場,歷史上很少出現政黨挑戰議長裁決情事。這代表政黨對議長裁示的尊重,因為支持議員脫序的政黨只會招致選民反感,未來更不易在選戰中贏得上風。
台灣的問題在於有相當比例選民不承認國家體制的合法地位,故民進黨採取激烈抗爭手段破壞體制穩定,卻仍不必擔心失去選民支持。也因此,民進黨就算取得執政權,對抗議會多數的手段不但未見和緩,反而愈來愈激烈。對支持者而言,對「不合法」的體制,砸爛民主櫥窗並不足惜。
然而,議會是匯集民意、取得決策正當性的重要場域,功能一旦受到破壞,政府決策的合法性便只能訴諸直接民意。但直接民意卻容易受到政府機器操弄,當執政者倡言以直接民意取代議會決策時,民主的喪歌便已悄然奏起。歷史事件斑斑可考,拿破崙稱帝、希特勒廢除國會等,皆以公民投票遂其狼子野心。故而,儘管議會民主不算完美,惟豔羨西方民主成就,除了強化議會功能並無其他選擇。
議會匯集民意,意見衝突在所難免。為了維持議會的穩定運作,議長的角色便顯得十分關鍵。無論是內閣制的英國或是分權制的美國,對國會議長均賦予尊崇地位。例如,議長並非如台灣是立委宣誓就職後才互選產生,而是先協調就職後才帶領國會議員宣誓;因為議長代表議會,議長沒就職,議員又如何有職可就?此一程序上的象徵意義,使得英美國會議員,在議場上均禁止惡言批評議長。
上世紀美國眾議院議長雷本便曾告誡議會同仁:「議長是國會的僕人和代表人…貶低議長職位的威望,也就大大貶低了眾議院本身的威望。不管公開或背後攻擊議長職位,必然會為將來留下混亂及不良政府的劣跡,其理由並不是議長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職位,而是議長乃國會權力與尊嚴的化身。」英國議會甚至為議長設立獨立基金,用以支付議長的薪俸與福利,避免議長為了五斗米而須向議員折腰。尊崇議長地位,目的當然是為了讓議事能有序進行。英國前首相曾如此描述議長的威儀:「嘈雜的國會一旦聽到議長起立的法袍婆娑聲,再桀傲不遜的議員也會安靜回到座位」。
遺憾的是,本周立院抗爭不但出現推落國會議長情事,還有執政黨立委當面嗆立法院長「呷賽」,甚至到辦公室門口要院長「滾出來」。如此貶損國會議長,當然傷害了國會的權力與尊嚴。執政黨立委既不承認體制的合法性,又豈會在乎立法院能否發揮既定功能?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12/22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