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近期國內菜價再度飆漲,菠菜1斤100元、高麗菜1顆200元,大台北地區蔬菜每公斤拍賣價連日都在60元上下,今年初以來菜價已多次大幅波動,甚至比肉貴,涵蓋的種類具有普遍性且持續時間較過去長,讓婆婆媽媽怨聲載道,餐飲業和外食者也叫苦連天。
政府難抑菜價
政府將原因歸於受風災和天候影響,部分產區受損導致各類蔬菜歉收,產量未能順利銜接,農民復耕受到影響,致使菜價一路飆高,政府雖分批釋出庫存平價蔬菜在量販、超市販售(蔬菜最主要的購買通路在傳統市場,占整體消費額6-7成),但數量暨種類有限(約70-90公噸),效果相當有限,致民怨難平。
官員稱若近期氣候趨於穩定,冬季蔬菜會陸續恢復供應,今年底至明年初會逐漸穩定,民眾只能無奈期盼春暖花開。
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事件越來越頻繁、嚴重和不可預測,影響層面擴及農業、民生、經濟、國安等,尤其蔬果生產易受季節因素和極端天氣影響,持續降雨不僅增加農民在田間採收的難度和成本,部分蔬果在運輸過程中也容易出現損耗,導致供需失衡菜價上漲(蔬果批發價格波動受市場供求、季節、消費者需求及進口量影響)。
氣候加劇菜價危機
國外政府經常採取農民補貼,價格管制,戰略儲備,匯率管控,關稅暨配額調控,加強人為操控取締,嚴格市場監控,降低交易成本等,來解決蔬菜通膨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可預期未來隨著乾旱暴雨颱風發生的頻度升高,傳統農業受損情況將更加嚴重,政府若仍沿襲舊思維和做法,消費者勢將面臨更頻繁的蔬果短缺,菜價高漲的情境,對日常生活造成更大的困擾。所幸這些年隨著物聯網、雲端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和農業領域的結合,面對極端氣候,菜價波動,已有了新的解方,若能將新生產科技及模式,落實到蔬菜產銷鏈,將可穩定菜價在合理區位,讓民眾可以安心過活。
因地制宜種蔬果
具體做法可朝向:1.因地制宜積極研發適合台灣種植具營養、健康、優質、抗逆性能強(高溫、耐旱、抗澇、抗病蟲害等)的蔬果品種(系);2.透過AI運算將農業生產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實現1+1>2的蔬果生產力,可增加蔬菜產量及供應量。3.利用物聯網(IoT)、大數據、人工智慧(AI)、區塊鏈、雲端運算和遙感等先進技術,讓蔬菜生產更精準,更安全進而提高品質和產量。4.擴大推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植物工廠等新農業生產模式,有效降低風災、暴雨、乾旱等對蔬果生產影響,確保蔬果穩定供應及菜價平穩;5.節約就是增產,蔬菜在端上餐桌前也如糧食般,造成相當多的耗損(3-5成),可透過先進技術對蔬菜生產動態同步掌握,氣象災害精準監測預警,提升抗災能力,完備產地預冷、分級、包裝、貯藏等配套設施和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全面降低蔬菜從田間耕作、收成、運輸、儲藏到餐桌各個流程的損耗率。6.其他;如優化蔬菜品種結構;採取周年栽培模式;推廣蔬菜深加工產品;實施蔬菜保險;建構蔬菜價格調節基金制度;推動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
不應推給市場機制
另,菜價失靈政府不應推給市場機制,應運用多種調控手段(為蔬菜最低種植面積劃定「紅線」 、落實蔬菜價格波動預警暨管控機制、確保生產到市場相關資訊的即時、準確、公開透明、建構蔬菜價格調節基金制度、防杜人為操控等等)來平抑蔬菜價格波動。
新科技讓老問題有了新解方,舊答卷將難以過關。畢竟民生問題都是大事,蔬菜保供穩價關乎千家萬戶,讓民眾能拎穩菜籃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卻是政府必須做好的事。政府與其喊口號(「打造台灣成為AI科技島」),不如先將AI科技運用到解決民生疾苦(如穩定農畜產品供需及價格),可以讓民眾更有感!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2024/12/10臺灣醒報,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