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台電又要從你口袋騙走2000億元!(風傳媒)

注意了,台電又要從你口袋騙走2000億元!(風傳媒)

台電承諾如立法院通過2000億元補貼預算,即在2年內不調漲電價,這個預算要送朝野協商。如果立法院(或在野黨)因為這個承諾而通過預算,顯然就是沒撥撥算盤,上當了。

因為,拿到2000億元之後,要在2年內不漲電價,可謂「順理成章、易如反掌」;但其實真正造成電價持續上漲的根源因素:錯誤的能源政策完全未改,2年時間一過,台灣終究要承擔電價持續上漲的惡果。

上周立法院財委會審議要補貼台電的2000億元,其中1000億元是屬去年的追加減預算,另外1000億元是明年度的公務預算。在立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聯席會中,在野黨批評虧損是因錯誤的能源政策、要求台電應先提出節電計畫、核電轉型等改善報告,最後預算案是送朝野協商。

先前經濟部長郭智輝在立法院中就承諾過,如果立法院通過給2000億元的補貼,則電價2年內不漲,否則他會辭職─郭的說法是:「那可能就是我要告別的時候」。上週立法院審查這筆預算時。台電也承諾,如能拿到2000億元補助,明、後2年可望都不漲電價。

郭智輝的「辭職負責說」狀似有魄力、台電的承諾亦看來有誠意,但深入看其實全是純然「騙錢」罷了,因為只要這2000億元到手,任何人來經營台電、擔任經濟部長,都安安穩穩的可以在2年內不漲電價。

說白了,這是毫無難度的事情,用這個來騙取2000億元,郭智輝與台電比「金光黨」還厲害。

為什麼說是金光黨?在經過幾次漲價後,特別是10月再把工業用電大幅調漲12.5%後,工業用電的電價大致已經與成本接近,仍有差距的是民生用電部份。依照台電的數據,台電平均每度電的售電成本約為4元,現在民生用電平均每度約2.77元,每度電虧損1.23元。但民生用電占比例遠低於工業用電,如2023年總用電量2756億度,民生用電占比18.6%,約為512萬度,因此1年民生用電帶來的虧損約為629億元。

換句話說,拿到這2000億元,要2年不漲電價,算是「理所當然」,甚至來個個3年不漲價的承諾都可以,有很難嗎?更且以發購電成本看,今年已經比去年降低近15%,如果明年俄烏與中東戰爭結束,則燃料成本應可更低,趨勢上是有利降低發電成本了。

如果立法院為了這個幾乎是必然、極度容易達到的承諾與目標,而給台電2000億元,這是慷慨(慷納稅人之慨)還是愚蠢?

更實務的換個角度看,台電因錯誤政策導致累計虧損高達3826億元,這筆2000億的鉅款,台電說要用來改善體質、穩健經營,因此基本上是去沖銷虧損,讓累計虧損降到2000億元以下,也就是說,台電又增加鉅額的「吸納虧損」胃納量,要讓電價2年不調漲,百分之百且非常容易作到,只要繼續把虧損掛在帳上即可,待熬過2年(2年非常快就過了)後再漲電價即維持住承諾。

所以,如果立法院接受此承諾、通過給台電2000億元補貼,其實完全未改變任何事:台電長短期虧損依舊,表面上2年不漲電價,但結構不變的話2年後照漲不誤、甚至可能漲更兇。

而2000億元已經被台電「騙到手」、也花完了,問題依舊,因為根源問題在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這個政策以廢核為出發點,要以綠電(風光水)替代,同時大幅增加天然氣發電比重到5成。

看看各種不同類型的發電成本,就知道發生什麼事及為何會如此了。依照台電的數據,比較不同發電方式的平均每度發電成本,自營的煤電是2.48元、天然氣2.93元,自營的風電4.64元、光電3.78元、水力發電1.66元,如果是從外購入的風電是6.6元、光電4.87元,核電呢?1.22元。

而民進黨能源政策的作法就是:把原本占比可達2成左右、發電成本最低的核電全部歸零,大幅增加的風、光、氣電,發電成本是核電的2-5倍,現在增加的電都是更貴、成本更高。除了發電成本因素外,為了滿足成廢核後的電力缺口,台電也必須不斷投資、新建機組,甚至因火電量大增而必須把仍可使用的煤電機組淘汰,改為燃氣機組(如中火、興達等),這些花費動輒以數千億元計。

此外,還有核四近3000億元的損失要提列,至於把全部核電除役的損失,如果用重置成本估,那更是近兆元的損失了。民進黨如此浪費納稅人與國家資產,既讓電價持續上漲、又讓台電吞鉅額虧損,民眾這幾年已給台電3000億元,現在再伸手要2000億元,是可忍孰不可忍?

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拖著全民幹這種蠢事,電價不漲才怪;事實上,除了2022年俄烏戰爭剛爆發時天然氣大漲的短期因素,確實帶來台電發電燃料成本增加重擔外,之後大部份的虧損、電價的上漲,都是為了支付民進黨「非核家園」的成本。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非核家園的成本仍要持續支付。如果立院傻傻的以為給台電2000億元能換到2年不漲電價的承諾,是有價值、對民眾有利,那就只能說:立委諸公都是「小白」,在野黨「挺好騙」的。只有趁此機會,逼著民進黨檢討、修正錯誤的能源政策,才能讓民眾從節節上升的高電價、及「用肺發電」的傷害中解脫。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