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團非統戰 讓兩岸善意循環(中時)

陸生團非統戰 讓兩岸善意循環(中時)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的40名大陸師生團抵台,臨行前匿名官員向特定媒體放話透露名單成員及職務,並指該團均為中共挑選過的共青團員、儲備黨員或共產黨員,奧運桌球冠軍馬龍也具有黨員身分,親綠學者稱此團來台目的就是宣傳和統戰。相較去年陸生團來訪一波三折,本來此訪相當順利,卻在行前發動政治操作,既令人遺憾,也感到憂心。

打恐中牌錯估民意

大陸對台長期採取「兩手策略」的陽謀,也就是區別對待、硬的更硬、軟的更軟,打擊民進黨和台獨,拉攏爭取台灣民心。民進黨政府歷來強調反對兩手策略,多次表示這種作法意在分化台灣、無助兩岸交流。然而,民進黨政府一邊透過跨部會的專案審查,依法核准陸生團來台參訪,另一邊卻透過匿名官員放話並透露成員黨職身分,暫且不論存在違法和洩露個資嫌疑,這豈不也是「兩手策略」?

民進黨用自己的兩手策略,來反制對岸的兩手策略,看似具有「對等回應」的合理性,但實際上從道德制高點上重重跌落,再度坐實了政府有關支持兩岸健康有序交流的態度,百分之百是一句空話,也重創兩岸之間互信。依照慣例,政府之所以能掌握此次大陸師生團的具體職務、有無政治身分,其實是陸方人員在向我方遞交審查表時,如實填報的結果。過去兩岸交流時,經常出現我方政府以「隱瞞黨職」為由,否決陸方人員來台的案例。

換言之,若陸方人士如實申報黨務職位,本質是對我方治權的務實尊重,卻轉頭成為我方官員輿論操作工具,更企圖以匿名放話形式逃避責任。這種小動作可謂小鼻子、小眼睛,確實如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所說是「台灣之恥」,不僅令依法專案審查通過、協助此訪順利成行的陸委會、教育部、移民署等部會陷入尷尬,也是對大陸的「伸手打笑臉人」。因而可推測,不排除這次放話,是賴政府內部「反交流派」的警告,令黨內和政府內部「交流派」噤聲。

事實上,賴政府匿名高官拿陸生團黨員身分做文章,邏輯和不久前綠營針對劉德華在台北唱〈中國人〉、具有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身分的政治操作,如出一轍。據對岸官方資料,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共青團員有7400萬人,在校青年學生有2.9億人,也就是每4個大陸在校學生,就有1個共青團員。再以此次領銜來訪的北京清華大學為例,目前清大師生總人數為7.6萬人,具中共黨員身分的師生就有2.8萬人,占總人數1/3。當時綠營借劉德華搞統獨,已經笑掉大牙,如今還要拿學生黨員、團員打「恐中牌」,相信民意也不會埋單。

小交流帶動大交流

更關鍵的是,民進黨以統戰標籤化大陸師生,給兩岸青年交流橫生枝節,也是對陸方對台意圖的誤判。2020年疫情爆發時,北京中止大陸學位生來台就讀,赴台交換生也同步中斷。疫情後,交換生來台逐步恢復,重啟學位生懸而未決,原本陸生納健保是主要障礙,但民進黨政府現已放行,關鍵在於兩岸政治問題。現在大陸以馬英九基金會組織兩岸青年互訪為「台階」、營造民間交流良善氛圍,便有機會順勢解禁學位生來台就讀。

相信民進黨政府內部不少有意恢復兩岸交流、改善兩岸關係的人士,都從中看到了「門道」,這正是馬英九基金會此次邀請陸生團來訪時,順利獲得核准的原因之一。綠委沈伯洋等人還擔憂此次陸生來台是統戰,好在陸委會沒有跟著起舞,強調此行沒有國安疑慮,還是樂見兩岸交流。馬龍等40名大陸青年菁英來台,雖是樣板式的「小交流」,但意在帶動「大交流」,當年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關係融冰也是從民間、體育交流起步。因此,任何期待兩岸恢復大交流者,都會樂觀其成,不會橫加阻撓。反之,任何從中作梗者,也暴露了他們希望兩岸「交流愈少愈好」的惡意。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馬龍、楊倩等大陸師生此次來台,若能感受到台灣社會富而好禮、中華文化底蘊深厚,反而有助於做為中共黨員、青年幹部的他們,增加對兩岸和平的真切感知與珍惜。賴政府應善盡待客之道,尊重並禮遇大陸師生團,讓兩岸交流形成善意循環。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