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的啟示─學者從政的專業與風骨?(風傳媒)

彭啓明的啟示─學者從政的專業與風骨?(風傳媒)

原來應在上周五落幕的COP29,因爭議不休進入「延長賽」,但即使最後似乎達成協議,實際上為全球減碳大業帶來的不是更光明的前景,而是一連串的警訊,很可能各國爭論不休中,地球暖化就走到不歸路了。

COP29是指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這是一個可被視為全球最重要、因應氣候變遷與暖化而成立的平台,各國元首、官員、全球重要的環保團體、NGO,當然,還有利益團體,參與人數動輒以數萬人計,時間則往往長達10天以上。各方人士透過此平台互動,回顧與檢討過去執行減碳成績,同時討論進一步的政策。

但今年的COP29峰會,無論從那個觀點或是現象來看,都讓人對減碳前景更難以樂觀。

先從「表像」來看。除了參加人數從去年的7萬人參加跌到今年的4萬人、及連續第2年選在石油國家召開的「不祥之兆「外,以出席的各國元首、領導人來看,根據舉辦方的數字,有109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或要求在峰會上發言,而2023年出席參與的政府領導人數超過130位。更重要的是:主要大國領導缺席、已開發國家元首參與減少。

這一次的峰會,主要先進國家中只有英、西參與,美、法、德等都未出席,甚至被視為最支持綠色政治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都缺席。其它非先進國家的大國包括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也都未出席。

全球治理一直是一個既重型式、更重實際的遊戲。雖然全球有200個國家一起參與、提供意見、甚至有表決權力(如聯合國),這是外在的樣貌與型式;但實際上則是發達國家(如歐美日)與大國(如中印等)才是真正擁有影響力、甚至決策權的國家。

而出席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對該會與其主題真正的重視程度。在主要先進國家與大國元首都未參與下,COP29的「檔次」、影響當然就往下掉。現實的說,數十個人口數十萬或數百萬的小國,其影響力如何跟一個數億甚至十多億人口的大國抗衡?

更何況,從排碳量看,中國加美國就超過4成,再加上印度就近半,任何減碳政策未得到上排碳大國的支持、參與,都不會有效果。特別是美國即將迎來「川普2.0」的回歸,川普競選期間那句「鑽探,寶貝,鑽探」應該如利劍般刺入推動減碳者的心臟,美國不再支持減碳無疑重創全球減碳的努力與前景。

再以COP29最重要的議題來看,也幾乎是一事無成。今年的峰會被稱為「金融COP」,因為會議聚焦在如何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氣候行動資金。會有這個議題的主要原因有幾個,一個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減碳是全球性的事務,如果A國努力減碳、但B國繼續拚命排碳,全球排碳還是增加,暖化依舊,而且不會因A國有努力減碳而讓其不會暖化。再來是減碳是有代價、甚至是昂貴的,為減碳要進行的綠色經濟、能源轉型等,對相對貧窮、落後的開發中國家與窮國而言,往往是難以負荷。三來是歷史觀點及累積量看,先進國家才是全球暖化最主要的元凶。

也因此,富國出資補貼開發中國家來減碳,就成為議題。在過去的COP27上,已開發國家已同意集資1000億美元,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The Loss & Damage Fund),提供給開發中國家,協助其因應氣候變遷。不過,實際集資情況未達成承諾金額。

而今年除了原有的爭議外,也包括中國(還有印度)的角色與定位問題,部份國家主張中國也應與先進國家一起列為出資國,中國則堅決反對、並強調中國也已有出資支持其它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需要。

中國該不該與先進國家一起出資,可能同時有正反看法、而且都可「言之成理」。如果以排放量看,中國每年的碳排占全球的25%,再者,中國已經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了,綠色產業亦發達,是應該參與出資與支持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但從歷史累積量與人均排碳量來看,中國仍低於先進國家,更且中國排碳量也高比例是來自為先進國家生產所導致。因此對中國的扮演角色與定位仍無定論。

至於最後在「延長賽」中達成富國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000億美元融資至2035年的這項承諾,也沒有令人樂觀的理由;根據過去的經驗,富國幾乎都有不同的理由與因素,讓這個目標無法達成;如果說原先千億美元目標都難達成,現在3千億美元目標就實在更難有樂觀理由。

更何況,這個金額不是「援助」而是「融資」,站在開發中國家立場看,金額太低又屬融資性質;印度就對此嗤之以鼻;印度官員蘭納在巴庫說,「糕透頂,金額簡直微不足道」、「印度反對採納這項文件」;非洲談判小組也說此金額對非洲大陸來說「太少,也來得太晚」。

其實,搬開富國、窮國的分野不談,只要全球仍持續走在「消費主義」道路上,談減碳就是奢望了,2050年零碳更是笑話。顯然消費主義不會有改變,或許分多點心神在應變上會更重要又實際吧。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