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度國防預算不太尋常,過往軍購均先編為機密預算,待項目底定再轉為公開。然此次卻以「亮票」的方式,新增軍事投資,將陸、海軍採購刺針肩射式防空飛彈數量,由500枚大幅增至2,530枚,金額由台幣133.75億元提升至690.16億元,引發議論。問題是,美國政府至今根本尚未批准出售,國防部搶編預算,有何「醉翁之意」?
備戰走向必戰有前車之鑑,民進黨勇武言行細思恐極
國防部強調,不會跟其他國家做軍備競賽。不過,行政院編列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包含整體國防預算新台幣6,470億元,占GDP約2.45%,創下歷史新高。國防部長顧立雄曾說明,國防預算配置的重點在建構不對稱戰力、後備戰力提升、包含通訊指管在內的作戰韌性,以及為應對中共灰色地帶襲擾,仍然需要建置傳統載具、常規武器。
對民眾而言,最為直接的感受,必然是產生「戰爭近了」的疑問與聯想。更何況日前賴總統高調宣示,絕對不簽「和平協議」,而教育部卻要高中學生簽「青年服勤同意書」;海軍司令唐華才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表示,對岸以「蟒蛇戰略」來施壓台灣,示警解放軍隨時可封鎖台灣,結果我駐美代表俞大㵢便迫不及待表態:台灣已經準備好打仗。
民進黨政府從上到下,一連串的「勇武」言行舉止,若與國防預算搶編軍購項目結合起來看,自然產生「細思恐極」之觀感。畢竟「備戰才能避戰」是蔡、賴兩朝的既定政策,可是近來國際上爆發的戰火,包括烏克蘭與以色列,兩者分別從「備戰」走向「引戰」與「必戰」,無論政治話術說得再好聽,結局都是陷入遍地烽火,此絕非台灣民眾所樂見之事。
美國武裝台灣以抗中,卸任官員的建議其實是指令?
眾所周知,台灣安全保障自戰後至今繫於美國身上,再怎麼政黨輪替,也改變不了「安全倚美」的宿命。關鍵在於,世界格局與地緣政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軍售台灣背後的國家利益也在改變,如今的局面莫過於美國要將台灣打造為遏制中國崛起的軍事刺蝟、豪豬,而且從各個華府智庫的台海兵推報告來看,美國政治菁英已然赤裸裸地將戰場設定在台灣身上。
因此,從蔡英文前總統執政時期,一批又一批的「上國使者」飛抵台灣,無不是要兜善軍事刺蝟與豪豬身上的「武裝」。例如美國前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於2022年7月在台建議,台灣要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3.2%至5%,還希望不分男女均服1年以上兵役;在軍事戰略上更應強調不對稱作戰,包括採購和研發例如刺針飛彈、海馬斯防空系統等。
與艾斯培前後呼應的,當屬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他曾主張台灣派出所都能部署刺針飛彈,並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民兵隊伍,後來還進一步倡議台灣全民學會使用AK-47步槍,以嚇阻中國入侵。令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何這幾位美國卸任官員的建言,卻都在賴清德政府的國防政策與國防預算之中看到影子,包括「黑熊學院」備受看重,難道「建言」的真相其實是「指令」?
美國方面也「不演了」,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台灣與蒙古事務的副助理部長蔡斯(Michael Chase)16日在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演說時,直接對台灣即將審議的預算公開表達「期望」。他敦促立法院支持國防預算,重申美國會運用所有工具來協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
台灣陷夢遊情境,兩岸戰爭機率低的承諾還能兌現?
才剛經歷解放軍第4度「圍台」軍演的台灣社會,對於美國兩黨「保台」的立場恐怕愈來愈趨於觀望。賀錦麗(Kamala Harris)就會否出兵台灣的問題顧左右而言他,川普(Donald Trump)則是用對北京祭出200%關稅的「奇招」來轉移話題,兩人表面上看似交手過招,背地裡卻更像是找到了不會出兵保台的「共識」,差別只在於表述方式。
嘴巴上依舊維持「美台友好,堅若磐石」論調的民進黨政府,似乎已經看透了川賀兩人的心思,從而以自我悲壯的姿態,在美國國防部國防安全合作局(DSCA)都還未公告的情況下,便搶先編列刺針肩射式防空飛彈的預算。如此做法,究竟是向美方傳達我方防衛決心?還是自我矮化為美國砲灰,明知對方可能真心換絕情,依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在上任前夕曾經提出警告,由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接觸有限,以及台海局勢更加緊張,就算兩國不願蓄意開戰,但有可能會像夢遊(Sleepwalk)一般走向衝突。黃循財所警告的「夢遊情境」,事實上更適用於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因為「抗中保台」迷幻藥服用過度,看不到中美大國博弈與國際情勢的變遷,出現了搶編軍購預算的「夢囈」,從而夢遊般奔向戰場,「備戰」不自覺變成了「想戰」及「會戰」,正是這筆爭議預算發出來的警訊。
去(2023)年11月,還是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曾在網路節目專訪時自信滿滿的宣稱,「如果我當總統,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說明了就任總統之前的賴清德,心裡還是知道兩岸之間有著除了戰爭以外的可能選項。等到他大權在握之後,如此可能選項卻被大為壓縮,只剩下非此即彼的敵對性話語,而戰爭機率更在敵意惡性堆疊下不斷飆升。對台灣而言,如何從夢遊狀態中清醒過來,絕對是比大量購買軍備來得更加要緊,也更加保障安全的首要之務。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