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就職總統以來,兩岸論述從確立互不隸屬論、祖國論、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存在論、中華民國在台灣七十五年落地生根論,引發諸多爭論。或有論者以為此本質上仍是新兩國論,難掩追求獨立建國目標;然也有論點以為,重申兩岸互不隸屬,直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較既往論述更為溫和,是走向台獨修正主義,往中華民國論述靠攏。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賴清德將中華民國台灣化及台獨化呢?中華民國已有一一三年歷史存在論,在台灣七十五年落地生根論,既是講給美國聽也是說給對岸聽,更是訴諸泛藍及中間選民。
首先,選票極大化目標。賴清德在就職演說中曾倡議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皆是國家名稱。對內運用中華民國台灣或台灣名稱,鞏固泛綠支持者及傳統兩岸路線,激化抗中保台的政治宣傳動員;頻繁講中華民國則有拓展泛藍及中間選民支持的政治動機。
新兩國論、中華民國一一三年論及祖國論,具有擴大政治光譜、政治支持度極大化效應。主張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具有爭奪泛藍選民支持,侵蝕國民黨及民眾黨的群眾基礎。二○二八年總統大選要延續政權,面臨藍白可能合作,必須爭取中間選民,達到選票極大化目標。
其次,對大陸保留接觸及政治緩衝空間。賴的政治操作策略相當彈性且務實,其論述僅在形式上往中華民國靠攏,恐僅是安撫大陸的籌碼。兩岸在無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共識的前提下,敵意螺旋上升至戰爭邊緣風險。
賴將中華民國政治工具化,在台灣共識及最大公約數目標下,頻繁使用中華民國名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隱藏憲法一中精神及國家統一願景,與對岸間保留交涉及政治緩衝空間。不同於既往倡議務實台獨、獨立建國及台灣正名,而是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再注入台獨元素。儘管賴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但只要堅持中華民國,不高喊台獨建國,大陸即難以攻擊其走上法理台獨目標。
最後,向美自證台灣為民主同盟,非麻煩製造者。對美國而言,當民進黨開始大談中華民國,甚至用中華民國包裝務實台獨,這不僅顯示賴並未主張法理台獨衝撞國際體系,反自證台灣是美印太戰略忠實的民主同盟,並未改變現狀;而大陸意在改變現狀及破壞東亞地區和平穩定,淪為現狀及區域穩定的破壞者。
美國總統大選緊鑼密鼓,川普及賀錦麗的抗中目標固然相同,但策略手段方法各異。川普對台政策更充滿不確定性,傾向讓台灣付出高額的國防經費代價;賀錦麗的立場將遵守拜登路線,但其協防台灣的強度恐將略遜於拜登。
值此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台灣最好不要擾動兩岸關係,避免成為麻煩製造者,故賴回歸中華民國論述,固然虛有其表,但向美釋出兩岸交流溝通信息,以緩解兩岸關係惡性循環。近來國際危機組織報告呼籲,賴應延續蔡維持兩岸現狀圓融路線,回歸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然賴從未宣稱遵循兩岸條例。
賴的兩岸論述尤其是國慶演說,並非無的放矢,對內拉攏泛藍及中間選民,拓展群眾基礎;國民黨若不積極重構兩岸論述,已漸失掌握台灣未來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及詮釋權。賴一再宣稱中華民國,作為對國共內戰狀態的回應,援用中華民國為政治工具,擺脫法理台獨糾纏,欲藉此緩和兩岸關係;賴選擇在美國總統大選之際,祭出台獨修正主義,自證並非美中台及兩岸關係的麻煩製造者。
*本文原刊2024/10/21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