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委王世堅為了詐騙問題不絕,痛罵數發部是「飯桶數發部」。駡得是難聽,但也挺實在,甚至可能太客氣了─飯桶的又豈止數發部而已?某個角度而言,綠營執政成長最亮麗的產業,不是半導體,是詐騙產業。雖然不無玩笑譏諷成份在內,但數據也算真實。
王世堅質詢時,批評政府打詐是「越打越詐」,這幾年詐騙金額與數直線上升;此外,他痛責數發部花了新台幣6000萬元開發「網路詐騙通報查詢網」App,結果負評如潮,滿意5分只得到2.8分,而警政署165防詐專網只花1000萬元,「數發部做不了任何事」。
依照金管會上周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2項指標顯示詐騙案持續增加。一個是Google和META這二大社群平台詐騙件數,到8月底時累計達5.5萬件,依照趨勢看,9月可能破6萬件。另外則是8月民眾向證期局陳情投資詐騙的件數100件,又比7月的90件增加。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則可看到這幾年詐騙跳躍式成長的「亮麗表現」。依照刑事局公布的資料,國內詐騙案件數與金額在2017年到2020年間變化不大,但2020年之後則是一路暴增。2020年詐騙案件量為23054萬件、詐騙金額42.5億元,到2022年增為29702件、69.6億元,去年更達37984件、金額高達88.78億元。相較2020年已經是「倍數增加」了。
相較之下,2020台灣半導體產值3.2兆元,2023年增為4.33兆元,增加幅度約35%,算是遠遠遜於詐騙產業這4年的增長幅度哩。而從金管會最新的數據看,今年詐騙案還是毫無消退減少的跡象,依照王世堅在立院的質詢,今年更慘,光是通過打詐4法的7月,財損就高達110億元,8月更提升到137億元。
無論從那個觀點看,國內詐騙案不僅無法杜絕、甚至日益猖狂,都是讓人費解。以對民眾權益的相關性而言,那是「天大地大」甚至會影響人命,那些被詐騙失財者,有些失去全部的養老本,有些連安身立命的房子都沒了,政府沒有不重視的理由。再以犯罪型態而言,坦白,縱然詐騙的方式、技巧有變化,但基本的套路、原則一樣,這種詐騙在台灣早己有30年以上歷史,如果要上溯到「金光黨年代」,則更有半世紀以上的歷史,不能說是「新型犯罪無法因應」。
最後則是政府的因應,實在沒理由打詐結果變成越打越多。所有的詐騙案,基本上都不離2條重要路線:一個是「金流」,一個是「資訊流」;台灣是一個治理上軌道的國家,從銀行、金融體系到金融監理、管理都上軌道;台灣號稱矽島,科技產業發達,許多都市拚命宣稱自己是「智慧城市」,中央則是既有NCC、又有數發部,甚至蔡政府時代還有被日本人讚嘆為「數位神童」的部會首長在朝,這些都算是與「資訊流」有關。
結果政府卻詐騙幾乎束手無策,坐看詐騙案件數、金額直線上升,3年多就倍增,至今仍看不到下降的可能。
說政府僅為輕忽詐騙案件、毫無作為,既不對也不公平。這幾年,從內政部、警政署到金管會及其閣下證券、銀行、保險等各主管單位,再延伸到各銀行金融機構,都把反詐騙當重點,大力宣導、作好民眾的教育。
然後呢?好像就沒有了。
政府的無所作為,或是說僅流於型式主義、官僚作業的「打詐」─例如不時舉辦記者會表達政府「打詐決心」,找來谷歌、臉書等業者一起宣示打詐決心,不論如何的風風火火、雷厲風行,都是空包彈,臉書等社交媒體上的詐騙廣告只增不減,無助真正減少詐騙,也未能把詐騙者繩之以法、保護民眾,終而讓詐騙成為台灣社會的「日常」:去問問銀行業者就知道,即使不到每日、也幾乎每週2-3次,銀行都會碰到「疑似」詐騙案,需要行員找來警員,一起苦口婆心告知、勸導那些很可能一隻腳已踏上賊船的民眾。
要杜絕某種犯罪,大概都需要2項基本條件,一個是破案率要高,破案率低則必然吸引更多人鋌而走險、加入犯罪。再來是刑責、罰則要夠重,這其實是非常傳統又老套所謂的「嚴刑峻法」,對經濟犯罪而言,則是犯罪所得的追索到位與否。
顯然政府在這些地方都作不到位。大部份時候都是無法破案、受害者追索無門,逮得到的只有低階車手,真正主犯逍遙法外;萬一破獲一個詐騙集團,又多能以低額保釋金交保、判刑亦輕到毫無嚇阻作用。近年詐騙金額快速增加、年年增長,也就不意外。綠委駡「飯桶數發部」已是輕責了,而且飯桶部會又豈止數發部而已?那些相關單位要不上緊發條、找出方法打詐,賴政府恐怕只能含淚看著詐騙產業增長年年超過半導體的悲劇繼續了。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