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切割兩岸 嚴重分化國家認同(柳金財)

賴切割兩岸 嚴重分化國家認同(柳金財)

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發表「祖國論」引發爭論,他宣稱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中華民國反倒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五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七十五年,「不必再去談論這層關係」。賴顯然切割兩岸歷史、主權及領土聯繫的關係。

檢視近來賴提出愈趨強硬的路線,不僅宣稱拒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一再倡議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只解決中國代表權與席位問題,並不涉及台灣主權、國際地位及參與國際社會問題。同時,批判政黨組織、社會團體及兩岸交流者為中國在台協力者、受統戰及認知作戰影響。賴總統左右開弓,台灣社會卻陷入有史以來國家認同最嚴重分歧,兩岸敵意螺旋無以復加。

賴清德曾以民進黨主席身分在全代會全程以閩南語致詞,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團結人民反併吞,確保國家主權,建立「生活在台灣的二三○○萬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國家認同。

回顧檢視賴總統就職演說提到七十九次「台灣」、九次「中華民國」、三次「中華民國台灣」;提到台灣的次數,遠超過蔡英文在二○一六年就職演說的四十一次與二○二○年的四十七次。賴提到「中國」七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次,蔡兩次演說都未出現過。在賴清德的國家及國族認知圖像中,台灣/中國、台灣人/中國人、台灣認同/中國認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然成為二元對立結構,欠缺歷史文化連結、領土主權重疊性及國家同一性。

首先,僵化論述及強硬路線利於鞏固政治基本盤。賴通過總統大選,判斷國民黨有其鐵票支持,民眾黨也有固定支持者,這兩塊鐵票非賴可以吸納,只能鞏固自己的基本盤。但其僵化的國族論述及強硬的兩岸路線,不僅無法拓展國族認同公約數,反深化台灣的認同分歧。

其次,激進台獨路線將兩岸衝突從治權轉向主權爭論。在台灣社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急速下降至個位數,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下降至三分之一,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已輾壓中國人認同及雙重認同,達到三分之二。賴既不認同台灣人是中國人,也不承認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又宣稱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皆是自己的國家名稱。這些做法毋寧是去中華民國化與去中華民族化。

最後,藉賴蔡兩岸路線差異化,凸顯賴歷史地位。賴追求自身歷史地位,其路線就不可能蔡規賴隨,若無突破性及創新性就無法耳目一新。

既然多數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賴的激進路線恰滿足基本教義及深綠選民需求,強硬政策主張讓賴更能收割政治利益;只要總統選舉辦法仍維持相對多數當選,並分化藍白政治聯盟,即能鞏固自身權力基礎及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認同均質化的社會,不僅擁有高度凝聚及豐裕的社會資本,公民社會亦具有普遍的公民意識、政治認同及忠誠感,完整成熟的國民意識是捍衛公民社會及國家安全的堡壘,避免國家社會被內外勢力所穿透。

然現今台灣社會國家認同既不完整且分化,執政者在取得政權的過程中,不惜以分化共同體意識為代價,反成為破壞國家認同之始作俑者。若一方面在社會內部製造敵人,形成斷裂社會;又一方面在外部倡議強硬激進、挑釁兩岸及國際的戰略,無異是引戰肇戰,而非避戰避險之略,豈是智者所為?

 

*本文原刊2024/10/7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