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豈是台灣民主的「標配」?(風傳媒)

颱風假豈是台灣民主的「標配」?(風傳媒)

海島台灣所見怪颱無奇不有,「山陀兒颱風」可謂怪上加怪。原先眾預測皆云山陀兒可能在1日就造訪台灣,但它卻像是一位拖延症患者,直到3日下午12時40分才從高雄小港登陸。問題是,有的縣市自1日就宣布停班停課,而3日更是全部縣市停班停課,網上便有人嘲諷,難道兩岸已「統一」,台灣跟著大陸放起了「十一長假」?

颱風假竟放成「十一長假」,已成另類的「政策買票」?

颱風假究竟放不放,已是長年困擾台灣地方首長的「難題」。但不久前7月24至25日「凱米颱風」連放2天的爭議,才殷鑑不遠,如今「山陀兒」一來,地方首長似乎未記取教訓,竟還加碼「預防性」放假,讓蘇軾《定風波》名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真實上演,無怪乎氣象主播戴立綱感嘆道:「現在所有縣市長放假,完全不看任何標準」,「放假標準完全蕩然無存,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有人怕被罷免、有人要拚連任、有人要拚總統。」

戴立綱的批評不是沒有道理,至少2日台北許多商場人滿為患,颱風假反而成了出遊日。何以致此?過去縣市政府對於颱風天休假與否的決定,往往動輒得咎,放被罵,不放也被罵,於是提前到前一日晚上8時宣布。可是颱風動態瞬息萬變,過早宣布無疑帶有「賭」的性質,既然如此,乾脆順道「討好」選民,天下掉下來一天假,萬民歡樂,還能在臉書刷一整排「帥哥市長」、「暖男市長」的美名,何樂而不為?

然而,颱風停班停課決策過於草率的結果,從產業面來看,專家估算一天台灣經濟至少損失315億元。從底層百姓視角來看,塞爆商場、嗨唱KTV的背後,其實不少企業在這一天放的是「無薪假」,少了一日收入,又由於學校、幼兒園也停課,還多了照料子女的煩惱。傳統觀念視地方首長為「父母官」,縣市長理應對民眾真實的處境痌瘝在抱,而非把颱風假當成是另類的「政策買票」。

颱風假防災意義全然「走鐘」,宣布時機應回歸專業決策

事實上,行政院人事總處訂有明確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除了風力標準之外,還以附表的形式規定了各通報權責機關停止上班上課雨量參考基準。依法行政就是民主政治的「科學」,而非各縣市之間要不是陷入敢不敢放假的「懦夫博弈」,就是以所謂「一日生活圈原則」之名,行共同卸責之實。

颱風假的本意,在於讓民眾在家避難,免受風災雨災之危險。換言之,乃是不得不然的決策,同時帶有高度的憂患意識。可是如今颱風假變成了過寬認定,民眾也帶著「撿到好處」的心態,期待著地方政府做出放假決定。順應民意、從善如流變質為民粹至上、無視專業,結果就是「上下交相賊」,市長博得掌聲,人民快樂出遊,防災減害被拋諸九霄雲外,就像每年的二二八假期,已從「紀念」變調為「慶祝」,颱風假的意義已全然「走鐘」。

中央氣象局在2023年9月升格為中央氣象署,颱風觀測與預報絕對有其專業和權威,天然災害當然各地情況不同,地方政府理還是應該回到客觀數字與規範標準拍板定案。其中可以檢討的,在於宣布的時機等細節,可以隨機應變、「滾動式調整」,其實在《作業辦法》裡連發布時間都有彈性的規定,實無必要在前一日晚上8點就「一刀切」把話說死。

颱風假已成台灣特色,鄰近國家或地區沒有類似的做法,斷然取消也過於不近情理。重點恐怕還是社會上下心態的調整,為官者莫把颱風假當成取悅選民的籌碼,為民者莫把颱風假當成情勒政府的藉口,回歸到尊重專業、防災優先的初衷和本意。否則每到颱風季,颱風假就變成政治喧騰甚至狂歡的口水話題,如此台灣特色,大可不必。

颱風假不該流為政治假,「討好選民」不在決策考量範圍

近些年來,高度政治化的台灣,連颱風都能做為「神格化」政治人物的對象。蔡英文時期曾有1,471天無颱風登陸的紀錄,綠營側翼和1450也能把蔡英文「造神」成「天氣之子」。賴清德在就職前的3月21日,還在臉書上大玩「氣象搖控器」的網路哏,結果上任之後接連兩個颱風登陸,無疑自打耳光,「賴神」不神。這說明了颱風做為自然現象,沒有人能掌握颱風的詭譎多變,任何帶有「政治考量」的決策,到頭來在颱風面前都會破功。

「山陀兒」可能帶來的災害,眾人當然不可輕忽,必須嚴陣以待。特別是颱風登陸後的狂風暴雨,將從南部逐漸往北移,氣象署也表明,「護國神山」中央山脈對其影響程度「不如預期」。這些情況才是當政者與百姓們真正需要擔心與防範的,莫忘凱米颱風重挫高雄造成大淹水的嚴重災情。

台灣民主走向成熟的指標之一,莫過於勇於承擔政治責任的官員,以及防患未然的群眾意識。因此,放颱風假本來就不是民主政治的「標配」,還是需要因時因地的科學決定;至於支持度高低與選民的喜怒,從來都不在颱風假決策的考量範圍之內。如何讓災害降到最低,才是思考颱風假唯一的王道。颱風假若是流為政治假,那真是把防災當成兒戲。願台灣平安!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