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艦穿越台海    凸顯美色厲內荏困境(柳金財)

德軍艦穿越台海    凸顯美色厲內荏困境(柳金財)

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2024年9月13日兩艘德國軍艦編隊進入台灣海峽,成為22年來首度穿越台海的德艦。據先前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報導,德國巡防艦「巴登符騰堡號」(Baden-Württemberg)及補給艦「法蘭克福號」(Frankfurt am Main)於9月中旬穿越台灣海峽。或有論者以為,這次由南向北的航行具高度象徵性,德國傳達明確的訊號,堅定地與美盟友站在一起,維護國際規則。然也有論點宣稱,德海軍穿越台灣海峽,顯示美國單獨圍堵中國的力量過於單薄,需要集結盟國顯示出其力有未逮。

事實上,此兩艘軍艦於5月7日啟程前往印太地區,參加每兩年舉行一次的環太平洋軍演,執行為期數月的訓練任務。不僅德國國防部長佩斯托瑞斯(Boris Pistorius)指明,德國軍艦依計劃穿越台灣海峽,強調台灣海峽為國際水域。同時,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宣稱,台海是國際水域。

源自2024年5月初,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在紐西蘭訪問時即宣稱,不排除德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可能性,倡議和平通行權適用於台灣海峽。同樣的規則適用於德國船隻,及其他船隻航行的所有類似海域。然而,德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軍事及政治意涵,如何解析呢?

從大陸對台政策來說,提出反干涉及反台獨,不僅構築國際反台獨統一戰線,也建置國際社會一中體制,避免台灣問題國際化,排除美國運用印太戰略,鏈接台灣的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美國構築印太戰略目標,主要是針對中國進行軟圍堵,美國試圖拉攏台灣成為印太戰略的馬前卒;猶如推出烏克蘭成為北約持續東擴的戰略前沿。無論是以烏制俄、以烏拖俄或者是以台制中、以台遏中,皆屬於典型代理人戰爭類型。

首先,德國此象徵性的航海行動,可能成為日後德及他國新常態。這標誌著德國願意為自身利益,維持與美國軍事同盟關係鞏固,不會完全理會中國批評及質疑。據德國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所長本納(Thorsten Benner)對德國海軍行動詮釋,認為此象徵性的航海行動,意謂德國基於美德軍事同盟關係,為獲取其自身國家利益,而願意共同圍堵中國,甚至也願意承擔中國所可能的採取報復措施。

回顧2020年,德國政府出版《印太政策指南》,其目的在於減少對大陸的依賴,擴大與其他印太地區國家的交流及合作關係,未來德軍艦更可能加緊頻繁地通過台灣海峽,德海軍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會逐漸成為新常態。

其次,德軍航行自由與台灣問題國際化爭論。2024年9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表示,台灣問題非航行自由問題,是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批判若干國家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挑釁危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宣稱「我們尊重各國依據中國法律和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在相關海域享有的航行權利,但堅決反對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挑釁和危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

民進黨當局則證實,德國海軍巡防艦及補給艦各一艘,由北向南航經台灣海峽,台軍全程掌握台灣周邊海、空域動態,狀況正常。德軍艦在時隔22年之後穿越台灣海峽,雖然德總理及國防部長皆強調,經過的是國際水域,儘管其象徵性意涵大於實質影響,然此問題敏感性在於台灣問題日益國際化,意謂著外部勢力加大干涉台灣問題力度。

復次,美國也倡議國家航行自由原則。據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勃克級導向飛彈驅逐艦海西號(USS Halsey)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台國防部發布新聞稿宣稱,一艘美國軍艦由北向南航經台灣海峽,通過海峽期間,台軍全程掌握周邊海、空域動態,狀況正常。

美國海軍新聞稿,海西號航經依據國際法享有公海航行和飛越自由的台海海域,該艦通過的水道不屬於任何沿岸國家的領海。美國海軍宣稱,海西號通過台灣海峽,展現出美國致力於維護所有國家航行自由的原則;國際社會上任何成員都不應遭受恫嚇或脅迫,而放棄自身的權利和自由。

再者,民進黨當局過度詮釋美英德海軍穿越台灣海峽的政治效應。 一般認為穿越台灣海峽,為一項穿越公海的行動,美英德海軍多半是在大陸及台灣間等距離通過。若民進黨當局將此穿越海峽行動,解讀成台灣作為印太戰略框架民主同盟及和平共同體,此為美英德等國對台灣的國際聲援活動,則有擴大化中國威脅論的聲浪及台灣問題國際化實際效用,過於高估其戰略意涵。

民進黨當局朝美英德協防台灣角度解釋,是壯大其抗中保台聲勢及鑲嵌於美國印太戰略 ,試圖營造台灣問題國際化聲勢。然各國介入恐緩不濟急徒勞無功。據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勃克級導向飛彈驅逐艦海西號(USS Halsey),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

最後,美國藉聯盟歐洲國家,強化自身圍堵實力。儘管美國的軍事力名列全球第一,中國則名列第二。然美國作為世界警察,其兵力防衛全球四處分散,不易彰顯其軍事優勢,且其艦艇的數量有限,隨美國軍力下滑及中國軍力上升,美國更需要藉助其他的盟國資源,這些盟國也僅是配合其任務而已。德國在亞太地區缺乏常態化的軍事港口,本次航行尚自帶一艘補給艦,無論是英國、澳洲及加拿大,恐怕其海軍遠洋作戰能力尚有待評估。

換言之,美國全球霸權勢力日益削弱,更需要透過其所謂民主同盟協力合作,構築國際反中聯盟組織,以增強其對抗中國實力。

若兩岸爆發戰爭戰事, 歐洲的艦隊趕到至台灣海峽, 最少須耗時一個月以上,產生遠水救不了近火困境。事實上,美國軍艦大約每兩個月穿越一次台灣海峽,一些美國的盟友,如加拿大和英國,也偶爾進行類似的航行。此固然看似美國連結西方國家,意圖共同圍堵中國及將台灣問題國際化。但此也凸顯單靠美國自身力量,似乎也難以達到全方位遏制中國的效果,美國隨其全球霸權地位殞落,逐漸喪失其主導全球秩序的能力,美國要再度偉大恐非比想像中的更為容易。


*本文原刊2024/9/16梅花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