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臉書發文炮轟經發會中參與者提出的減稅建議,他警告說「「稍不留意經發會就容易扭曲成「利益團體動員會議」」。朱院士的「提前示警」值得賴政府警惕、重視,因為,過往扁、馬、蔡3朝都有濫減稅的紀錄,而且都是在上任初即為之。
行政院在9月3日召開「經濟發展顧問委員會」,這是一個新成立的體制外單位,這是起源於先成立一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14名委員由各相關部會首長擔任;另外再有一個屬於此委員會的「經濟顧問委員會」,找來涵蓋學者、科技、金融、中小企業、工商團體等共50多人擔任顧問。
這篇臉書發文是由朱敬一 林明仁 陳東升 劉錦添等4位學者一起署名。朱敬一指出,體制外的專家固然有不一樣的視角,但也有他們的侷限與利益,而這一類的經發會最常出現的扭曲,就是特定企業要求減稅。這些企業提出減稅要求,不見得是要增加競爭力,而是他們要「賺更多錢」。有些大企業已經是世界級的,荷包滿滿,但還是不肯斷奶,開口閉口都是要租稅抵減。
他並指類似會議最大的「受災部會」就是財政部;如2001年經發會通過了一個「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的決議,2009 年賦稅改革委員會更是強推一個「大降遺產贈與稅」的案。這種減稅案「只見大有錢人歡欣雀躍,尋常百姓卻感到相對剝奪」,他提出警示:稍不留意經發會就容易扭曲成「利益團體動員會議」。
雖然行政院回應說顧問會議的建議結論將會在後續經濟發展委員會或跨部會會議中交換意見,並經過確認後才會形成政策,並非直接形成政府政策,不過,從過往歷史與顧問組成結構看,朱敬一等幾位學者的憂心確實有其道理與依據。
看過往歷史,扁政府上台後的2001年,搞的是土增稅減半徵收,這是完全為了提振房地產景氣、建商是最大的獲利者。馬政府上台的2009年則是降遺贈稅率,理由是說要吸引資金回台投資,受惠者百分之百就是富人,升斗小民的財產大概都難超過免稅額、更別提置產境外了。
蔡政府上台後也推動一次「稅改」,理由是「建立符合國際趨勢且具競爭力之公平合理所得稅制」,蔡英文說稅改讓中低收入減稅、可提高其消費力。但實際上這次稅改是以降低股利所得稅為核心,因此真正、或是說最大的受惠者是那些擁有滿手股票的富人、投資人,財稅學者曾巨威對稅改「有圖利富人、壓榨窮人之嫌」的評語堪稱簡潔公允。
再從組成結構看,減稅的提出是「理所當然又必然」的結果,因為近60位顧問中,可歸類屬企業界的超過8成以上,如此這般結構,減稅成主流意見,實在不意外。因此,不意外的看到科技、創投業的劉德音、翁嘉盛、陳清港、顏漏有等提出對投資新創依不同風險給予不同稅務優惠的建議;金融業的吳東亮、黃男州、駱怡君建議調整金融業創投監管做法。
雖然,外界還是可以「擺正心態」,想像與會顧問只是依其自身所在產業的了解與專業提出建言,但一般社會的看法,大概就會認為難脫為本身利益說項之嫌。朱敬一說顧問「他們的建議也許有十分之一是暮鼓晨鐘,但其餘十分之九,難免也會有利益之私或視野之限,未必能輕信」,文末那句「利益團體動員會議」確實是精準的抓到這一點;說「十分之九」或許還是低估了。
減稅一直是企業界與某些派別的經濟學者最愛的刺激經濟方式,台灣也一直不缺租稅優惠制度,從《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再來到《產業創新條例》…….,雖然名稱、內涵有不同,但為企業減稅的目的、企業因而獲利則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但租稅優惠的問題與疑慮,不在效果有無或大小,而在其總是帶來其它負面影響及後遺症,例如享受減稅租稅優惠者,時常是原本就在經濟上有優勢者:以企業而言,大型企業比小企業更易得到減稅,以產業而言,賺錢多的科技業者比傳產、服務業更吃香,以個人而言,富人更易有租稅優惠;再者,也會有政府「挑選優勝者」的疑慮。
因此其公平性時常受質疑,最明顯的案例是台積電,平均稅率在10%左右。台積電是台灣人心目中的護國長城、世界級企業,這麼一家年獲利超過9000億元、占全部製造業上市櫃公司獲利總額6成的龍頭企業,稅率卻低於一般中小企業,道理上是說不過去。朱敬一說「有些大企業已經是世界級的,荷包滿滿,但還是不肯斷奶,開口閉口都是要租稅抵減」,該是其來有自。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