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東釋迦到花蓮文旦,「經貿武器」威力遞減中?(風傳媒)

從台東釋迦到花蓮文旦,「經貿武器」威力遞減中?(風傳媒)

再過半個月就是中秋節,大陸國台辦選擇在此時宣布,有條件地重新開放文旦柚輸陸,但僅限於花蓮文旦,必須是選定的果園、包裝廠,才能銷往對岸。這種作法是仿效台東釋迦的「特區准許制」,允許特定區域的經貿輸入限制。從台東釋迦到花蓮文旦,用這招對台,還能發揮多大功效呢?

歷經「養套殺」,練出新對策

中國海關總署2021年陸續宣布暫停台灣鳳梨、蓮霧、釋迦、文旦等農產品輸入大陸。今年4月,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帶領17名立委訪問北京後,陸方宣布今年將批准台灣文旦等農漁產輸入,花蓮縣府提交申請等了4個多月,陸方9月2日宣布恢復台灣文旦柚可入關。但台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程度,真的有這麼深嗎?

從台東釋迦的外銷經驗來看,農業部近十年的統計數據,釋迦外銷最高峰是2021年,銷量1.6萬公噸、產值5182萬美元,前兩大外銷地是中國大陸和香港。當2021年3月起,大陸官方以檢疫問題宣布禁令。2022年釋迦外銷掉到4397公噸、956萬美元;2023年更慘,掉到3382公噸、620萬美元。當2023年恢復台東釋迦輸陸時,今年1到7月升到6076公噸、1790萬美元,主要銷售地是中國大陸、香港。

至於台灣文旦的外銷情況,近十年來看,文旦外銷最高峰同樣在2021年,銷量7062公噸、產值997萬美元。當2021年3月起,大陸官方以檢疫問題陸續宣布暫停輸入,2022年文旦外銷掉到2909公噸、305萬美元;2023年更掉到2709公噸、276萬美元,外銷前四大買家是香港、新加坡、韓國、加拿大。今年1到7月有12公噸、2.9萬美元,只銷到加拿大一國。

從台東釋迦到花蓮文旦,對於台灣農產品來說,可見中國大陸市場確有其「不可替代性」。北京禁令一來,釋迦、文旦等外銷就直直落,宣布再開放後,外銷成績就往顯著上升。從宣布禁令之後的這2年來看,對民進黨政府是一場試煉,除了鳳梨外銷,打開了日本市場取代中國大陸,其他水果至今仍深度依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市場,開拓東南亞市場,則已淪為空話。只能靠地方政府協助農民找外銷出路。

專寵科技業,農民獨憔悴

從近年來民進黨政府的決策觀察,「農業」其實可割可棄,並不是政府最在乎的產業。打造半導體、AI(人工智慧)成為「護國群山」,才是民進黨政府心心念念的重點考量。因此,才會輕率地開放含瘦肉精的美豬進口,配合日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開放福食來台,還有所謂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TP)而擬大幅開放國外廉價農產品進口等政策計畫,不顧國內農業的穩定發展。

對於農產品銷陸的困境,民進黨政府只會包裝成政治問題,力推「民主鳳梨」、「愛國文旦」和「自由石斑」等,意圖激發群眾的台灣認同。平心而論,這些作為僅能發揮極短期的微弱作用。面對未來兩岸更大的風險,賴清德政府能拿得出真本事,來保護台灣農民和農業嗎?

另一方面,北京當局採取「特區銷陸」的效果,也令人懷疑。南台灣的「高高屏南」已經斷了,轉而針對台灣後山的花東開啟特殊管道,必須打上特定地區的特定果園、包裝廠,台灣果農難道不會「洗產地」,也就是經由花東再賣到對岸?如此豈不是增加花東果農「經濟尋租」(rent-seeking)的機會?比如,美國限制中國電動車等進入,中資企業就前進墨西哥、越南設廠,迂迴方式「洗產地」再進入美國市場。

嘴上反美帝,行徑學美帝?

自相矛盾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強調「經濟全球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冷戰思維,否則是損人不利己。當美國以出口管制工具遏制打壓中資企業,批評美方將「經貿科技的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如此,北京不啻是將自己所謂的經濟霸凌行徑,用來對付台灣人民。在此「經貿脫鈎」政策趨勢下,毋怪乎台灣的對外產業要盡快調頭,加速尋覓替代市場了。

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深入實施,低關稅、快速檢驗檢疫等措施,來自各國的大量農產品得以輕鬆進入中國市場。加上廣西、廣東、海南島已大面積種植農產品,對台灣農產品銷陸的威脅日增。中共對台「特區准許制」,對台「經貿武器化」的策略,還能拉攏多少台灣民心?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