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審判與司法審判(陳茂雄)

政治審判與司法審判(陳茂雄)

作者:陳茂雄(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司法案件首重證據,無證據不罰,且依循無罪推定原則,政治審判則由審判者的好惡依循投票的方式決定案件的成立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政治獻金假帳風波延燒,柯文哲十八日受訪時表示,「有人嘲笑我們太誠實申報,你看中國國民黨才報二億,怎麼可能二億」,中國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則回應,在野力量仍須努力團結,才能強化監督力道,中國國民黨對於民眾黨的黨內爭議,只盼順利度過,給予祝福。對此,有綠營的律師表示,「中國國民黨瞎挺柯文哲政治獻金偽造文書案,只有利益沒有是非。」

這是台灣嚴重的病態,只有立場,沒有是非,與自己的立場相同的人,出了再大的問題,都會找理由解釋其正當性,敵對陣營的人出了問題就全面圍剿,將全天下的罪惡掛在其身上,非將其置之於死地不可,事實上柯文哲等要角不要說判刑定讞,連起訴都還沒,依循「無罪推定」原則,算是清白的人,怎麼大家將他當作罪犯?就算判刑定讞的人,也未必非切割不可。

政壇上有人觸犯司法案件時,就會有一大堆人忙著切割,因為大家怕影響到政治資源,事實上對一個人的切割是要整體性的觀察。選舉或罷免的投票是人民對政治人物的政治審判,司法審判只是政治審判思考條件之一,不是全部。司法審判首重證據,沒有證據不能定其罪,政治審判則隨審判者的喜愛。

有政治人物觸犯法律時,乃投入選戰,表示將以選票求得清白,事實上就算全體選民都將選票投給他,也不能洗清其清白。相對的,若沒有犯罪證據,就算全體選民都抵制他,也不能定其罪。顯然的,司法審判可以影響政治審判,但政治審判卻不能影響司法審判。

近日北部有一場罷免案件,當事人的政黨用盡全力營救,並舉出很多當事人的優點,表示沒理由被罷免,這又搞錯方向,選舉罷免案是政治審判,而審判者就是選區的選民,而且沒有該不該被罷免的問題,選民喜歡當事人就會反對罷免,若不喜歡就請當事人走路。

除了選舉與罷免屬政治審判外,監察權也是政治審判,審判過程並不是依循證據來決定監察案件的成立。監察權本來由民意代表來執行,修憲後改由政務官執行,在野黨往往質疑其公正性,所以責怪監察院是政治審判,真是外行話,監察權的審判本來就是政治審判,不必依循證據,而是由投票來決定。

曾經有司法案件引用監察院的調查結果,這是內行人做外行事,監察案件可引用司法案件的調查結果,但司法案件卻不能引用監察案件的調查結果。因為司法案件首重證據,無證據不罰,且相當嚴謹。監察案件只是政治審判,其調查結果不適用於司法案件。

司法案件首重證據,無證據不罰,且依循「無罪推定」原則。政治審判則由審判者的好惡依循投票的方式決定案件的成立,選舉罷免的投票以及監察案件的成立均屬政治審判。

 

*本文原刊2024/8/21台灣安全促進會新聞台,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