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經常刻意抽空,穿越社區的大街小巷,去各式小攤帶碗清粥稀飯、大腸麵線、水煎包、豆漿,順便也跟連攤都沒有的阿公阿婆買些青菜水果。他們天亮起工,不畏炎陽,幾乎風雨無阻,都是勤快的人,令人欽佩。
大家看看圖片中的阿婆清粥小攤。早晨,陽光已經炙熱,她沿著攤,撐傘又圍布,沒有電扇,攤不成攤。她煑各式稀飯的功夫卻毫不含糊,物美價廉,心意滿滿。帶著便當盒去裝,回家跟家人分享,望著窗外,樹葉在晨光中輕搖,小鳥在林間歌唱,開始了一天美好的時光。
陳唐山、黃石城是兩位縣長連任時沒人敢跟他們競選的,怎麼做到施政滿意度如此受民喜愛?他們即或離開官場了,看到街頭小攤,還會停下來多少買些東西,問好,閒話家常。黃石城說:「命也於天定,運卻是可以改的。社會要平安,要多給歡快的人鼓勵。」陳唐山說:「跟平凡但努力的人談話最愉快,充滿朝氣。」
林享能、徐爵民分別從農委會和國科會主委退休之後,更常上市場買菜。他們的心情老是隨著菜價的上下而起伏。林享能出身農家,從小就要幫忙耕田、種菜、養雞養鴨,深知農家的苦痛。徐爵民在工研院和清華大學工作多年,長居新竹,每每碰到菜價下跌,他都感嘆農民如此辛苦,收入卻這麼微薄,如何在物價指數年年攀高的新竹無憂無慮的生活?!
假日去六大都會地區附近的風景區郊遊,不難發現不少的農夫沿著路線擺著一些的當地蔬果在販售。他們的穿著、表情、言語和販售的蔬果一樣,有機、實在又純樸。「先生,水果一藍五十,蔬菜三把一百,今早才摘的。」這些都是老農了,子女多半工作在外,缺工,你如果願意到田裡自己摘,價格更常便宜的讓人不忍。
大學生們發揮設計和行銷創意,為偏鄉小農打開市場,贏得「明日之星」頭銜。
淡江大學教授陳麗娟、真理大學教授李沿儒近年積極走進在地偏鄉,帶著學生發揮人文溝通及數位行銷的專長,在台科大酷點校園和合勤基金會的協助下,替偏鄉小農打入都會和社區通路。李沿儒說:「走入農村,走進市場,是大學生最好的學習和成長。」陳麗娟說:「AI時代,學生更要知道如何動手做,及早接軌社會。」他們的實做行動得到《台灣鯨設計和行銷創意熱身賽》「明日之星」的肯定。
凱西颱風來襲,固然北北基連續放颱風假兩天。台大、台科大、政大、陽明交大、聯合、淡江、真理等跨校的師生仍然透過網路在動腦、企劃如何在今年秋冬期間替偏鄉小農連結京站廣場、必紅國際等實體、數位雙向通路,為勤快的農民們增加更多的採購訂單。這是「大學社會責任」最佳的實踐,應予鼓掌。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8/16銳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