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惠珀 (前衛生署藥政處長)
《前言》
我與外子洪永泰相識於美國,1980年二個留學生回國探親,面見彼此的家人。我第一次到彰化縣二林鎮,這裡是洪姓族人清乾隆年間(1751年)遷台聚居的大本營,族人在這裡盤根錯節的關係,令人嘆為觀止。
洪氏族譜記載:「…神農氏(炎帝)都於陳,傳位承、臨、明、直、來、哀及揄岡,凡八世,直到被軒轅氏(黃帝)取代後傳至垂,擔任帝堯的共工(工務部長),位列諸侯,受封於共,以共為姓。漢靈帝時宦官矯詔濫誅,共普懼禍避仇,益水改姓為「洪」,隱居敦煌而族始大,時為西元168年…。」
彰化縣二林鎮是洪家族人渡海來台聚居的大本營。
外子將族譜帶回美國,認真研究起他的前世今生。三十多年後,女兒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習一門通識教育「人類學」,根據他整理的現代版族譜寫出的族裔報告,精采極了。我覺得有歷史感的人是幸福的,也開始在繁忙的科技職涯中,撥出時間接觸歷史。
退休後我們感覺時不我予,該有溯源之旅,卻被新冠肺炎橫空一亂耽擱了四年,才在今年七月參加廖泰基老師的「大美青海璀璨河西走廊」攝影團,心想事成,圓了探訪洪氏祖籍敦煌的心願。
由廖泰基先生率領的青甘大環線攝影團在莫高窟留影。
《沙漠瑰寶》
敦煌伴著長城西境的陽關與玉門關,坐落在河西走廊西邊的盡頭,春秋時代地產好瓜(確實香甜可口),得名瓜州。戰國時期月氏人吞併羌族,趕走烏孫,在此建立大月氏國。秦朝時匈奴打敗月氏,占據敦煌。西元前111年漢武帝又逼走匈奴,收編敦煌設郡,成為河西四郡之一。魏晉以降中原戰亂頻起,河西走廊成為中原世家避難之地,出現以敦煌為中心的「五涼文化」榮景。
敦煌歷經不同種族及宗教的衝撞,卻也見證了中國、印度、希臘及伊斯蘭四大古文明在河西走廊的交流與對話,乾旱的沙漠氣候則在莫高窟為華夏文明保存了亙古不衰的藝術瑰寶。二千年後的1987年,敦煌以「石窟藝術的文化名城」列名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如今再以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地位,成為一帶一路上展現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閃亮之星。
絲路及河西走廊如今是甘肅省重點發展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莫高窟始建於前秦,現有洞窟735個,窟內壁畫長達4.5萬平方公尺,泥質彩塑佛像無數(俗稱千佛洞),大多數泥塑面相圓實豐滿,反映著經濟鼎盛文化蓬勃時期河西走廊的社會眾生相。
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是古絲路上的一顆文化明珠。
《敦煌研究院與莫高窟藝術的淵源》
由於莫高窟不能拍照,遊客只能將壁畫、石刻及歷史故事印在腦海裡。但歷史就是那麼珍貴好用,整個敦煌是矗立在沙漠上的藝術城市,滿街的國際觀光客,就像西班牙巴塞隆那一樣,在街上瀏覽絲綢圍巾、防風防曬衣飾以及陶瓷飾品。還有酒店及餐廳的室內設計,地毯、窗簾、燈罩、磁磚、衛浴,比巴塞隆那或土耳其伊斯坦堡的馬賽克磁磚更精采,更吸引人,因為有歷史故事的加持。
我們入住敦煌山莊,客房牆上掛著的竹簡寫著,1941年美髯公于右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及當時在敦煌臨摹壁畫的張大千如何催生「敦煌藝術學院」,以及解放後周恩來責成該研究院規畫發展莫高窟藝術的故事。這個酒店將莫高窟的來龍去脈寫成竹簡,掛在幾百間客房,忠於歷史的態度讓人敬佩。
敦煌山莊像座博物館,沿襲晚唐庭院風格的設計讓旅人在舒適的酒店裡度假,從容地體驗古絲路文明。日落之後,坐在容納千餘人的旋轉席上,觀賞天燈與無人機升天,古今交錯的聲光秀,是另一番驚喜。次晨上摘星閣,邊享用室外早餐邊欣賞日出,則是跋涉數千里之後才能體驗到的沙漠風情。
謝謝廖泰基老師的精心安排,我們在敦煌山莊摘星閣頂樓邊享用早餐邊欣賞沙漠日出,感覺超棒。
敦煌市的鳴沙山月牙泉,是另一個傳奇。沙泉共處,在艷陽下濯濯生輝,泉映月而無塵的沙漠奇景更是曠古之謎。日落時分從殘紅如血到餘輝散盡,踽踽獨行於沙丘,像穿越洪荒般孤寂,而沙丘的沉靜柔美則帶給旅人遠離塵囂,與世無爭的豁達。
《結語》
整個敦煌不愧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舉手投足之間盡是歷史。這裡的城市文化對我們深具意義,因為基因是抹不去的印記,族譜是斷不了的根源,文化是流不盡的血液,地緣是揮不去的牽掛。河西走廊之旅留下的踏實與幸福感,難以言喻,這是人性,政府再怎麼禁足團旅,也禁不了故國山河戀的人性。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其在《優傳媒》所撰專欄,榮獲第20屆卓越《新聞評論獎》。
*本文原刊於優傳媒,經作者同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