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珍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正式成軍,賴清德總統將在八月召開第一次會議,除了倡議核能不可怕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之外,特別加聘同樣立場的兩位顧問: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和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這為賴政府能源政策調整有了更多想像空間。
不過,委員會成員包括產官學界與公民團體,除了產業代表,官與公民團體代表基本反核,學界代表傾向非核但多著力於乾淨能源與決策溝通,這又不免讓人懷疑,這樣的組成能做什麼積極意見,讓迫在眉睫的能源爭議得以解決?是寄希望於李遠哲壓陣,說服公民(環保)團體接受「核綠共存」?還是指望官與公民團體擺平童子賢,為政府非核政策背書?
根據不具名「府院人士」的說法,委員會每三個月開一次會,主題由正副執行秘書選定總統拍板,委員也可以提案,會議做成的決議屬建議性質,供行政院政策參考,決策權還是在行政院;若有意見不同,委員會則是溝通平台,第一次會將聚焦減碳與電力供需,「府院人士」具體舉例,台電可以預測未來五年、十年的供電需求,委員會可以討論用電供需的正確資訊,如何克服挑戰,乃至區域間平衡該如何達成,「委員會可以理性討論,互相溝通與說服。」這位「府院人士」還特別引用童子賢的話,「例如童子賢也說,如果多數民意不支持核電,他也是服從、接受。」即使面對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局勢,執政團隊仍要積極做事,就各項議題「累積正當性」,政府的施政成果最終還是交由「民意」決定。
電力供需是否失衡?靠的不是說服而是事實
首先,總統府特設委員會,不論是決策性質或諮詢性質,都是位階最高且極其嚴肅的事,對委員會的組成、召集、討論與決議內容、乃至背景說明,都應該負責任地對外說明,獨創「府院人士」而不具名發言,就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此為大不宜,畢竟府與院俱是政府機關,不可能既在府專任又在院專任,更不可能府院都兼任。
其次,總統府的編制外委員會的確不宜凌駕行政院的行政決策權,但委員會慎重其事的邀請行政院八個重要部會首長列入委員,行政院副院長還是副召集人,委員會的任何「建議」,雖無強制性,但對行政院理當具有相當拘束力,否則不是部會首長對委員會虛應故事,就是行政院長卓榮泰一人獨抗委員會,這不成了政府決策的大笑話?
第三,決策需要溝通的過程,不同意見的對話非常重要,但政策問題有些難脫政治因素,用進一步退兩步的方式,或可「協商」解決,但絕大部份要靠數據與事實說話,舉例而言,總統要不要到立法院國情報告,如何報告與答覆,可以協商,但「電力供需」豈是委員會相互溝通,甚至吵完了就能拍板的?光是台電一再聲言「台灣不缺電,只是會斷電」,就說服不了人,又豈能指望委員會拿出台電不缺電報告,委員會的委員會們盍各言爾志一番,就成了「電力供需無虞的正確資訊」?更讓外界好奇的反而是,童子賢如何「說服」官員與環保團體代表正視台灣電力確實有供需難題的事實?簡單講,台灣電力充足與否靠的不是「說服」,而是發電機組的實際能力。
所謂「民意」,是立法院?民調?還是青鳥?
第四,童子賢的確說過,「多數民意不接受核電,我也接受。」但如何界定「多數民意」?公投通過「以核養綠」,民進黨政府不理;公投沒通過核四重啓,民進黨政府雀躍;公投是直接民意的表現,但能否反應在政策上,却還是民進黨政府說了算;公投如此,遑論這幾年的各種民調,支持核電(包括核四與核三役)都居多數,簡又新最近才公布的民調,六成以上民眾支持「以核淨零」,這算不算民意?童子賢能接受民意,民進黨賴政府能接受會服從嗎?還是「府院人士」認為委員會裡反核公民團體的意見才是「民意」?
第五,談到「民意」,直叫人悲從中來。這位「府院人士」承認了立法院三黨不過半,但賴政府顯然無意正視國會多數民意,賴清德總統心目中的「民意」似乎只有他招喚的「青鳥」,「青鳥」包圍立法院,賴清德就能用「青鳥」施壓大法官,直白聲言國會改革法案釋憲裁判若是不違憲,「青鳥會出來」;而委員會的「溝通過程」,只是府院「累積非核正當性」的工具,而他口中「政府的施政成果最終仍是交由民意來決定」的「民意」,是街頭的青鳥?還是下一次選舉?
童子賢生性樂觀鍥而不捨,即使倡議「核綠共存」遭到攻擊,綠委甚至直面賴清德希望約束童子賢的發言,賴的反應則是「他講他的,你們講你們的。」他也不改其志,且相信賴清德在能源政策並非死抱著非核神主牌般的「鐵板一塊」,李遠哲為童子賢讚聲,指童說的是「真心話」,而為了氣候變遷議題與蔡英文翻臉的李遠哲則不諱言對賴清德有寄望,「希望他能為我們走出好的路。」但李遠哲極為體諒地示,「明白他(賴清德)有壓力。」國士諤諤而政客藐藐,問題是,政客張口就是以民意為依歸,却倚仗人民體諒他的壓力,這不叫領導而是賴皮。
委員會為賴清德構築的,只是一個「想像」
最悲哀的還不是權力者對「民意」的誤讀,而是「民意」對賴清德的誤讀。選前甚至選後就職前,不論支持賴清德與否,不乏對他寄予希望,相信他會走出不一樣的路,但他就職迄今兩個月,不論是兩岸政策或國會改革,民意期待已經到了「宣告落空的邊緣」,總統府的特別委員會似乎又為他構築一個「仍可期待的想像」,但從「府院人士」的說法,這個想像十有八九還是要落空,只是落空期會拉得長些,只要委員會繼續運作,想像就還存在。
然而,想像最傷人,核三一號機即將停役,照既有行政程序,二號機明年延役亦不可免,委員會裡包括中研院長廖俊智和部份學者代表畫了一個更美的「想像」─新核能,政府決策需要長遠規畫,這是對的,但這個想像不知要花多少年才能成真,在想像成真之前,「以核養綠」或「以核淨零」的「討論」不會終止却也不會有結果。
簡單講,蔡英文沒解決的問題,賴清德還是沒解決,二0二八或二0三二以後可能也沒有賴清德的事,但他用一個委員會就做足了「我有誠意解決」的想像,還不能怪他蓄意矇騙,他既賴上了,又能奈他可。套用馬英九被駡翻了的話,「我們只能相信他。」這個「他」不僅指賴清德,而是所有當選的總統,所謂「民意」,多麼的無能為力又徒勞無功啊。
*本文原刊2024/7/26風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