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金順(前中華民國習慣領域學會理事長)
前言
傳統的戰爭指導是「戰略、戰術、戰鬥、戰技、戰具」五者逐級指導,自從無人機與遠程導彈投入戰場,高性能作戰效益反制不易,因「戰具」地位驟然提升,常超越戰術而與戰略等量齊觀,若無「戰道」節制,隨時都有爆衝之可能。賴政府上台後,美國對台一再輸入各式新進戰具,不知新任國防部長對整體防衛戰略的調整有何指導?面對台海的戰爭風險,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所以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先生預測未來將是「首戰即終戰」,或許有人認為蘇是危言聳聽,其實不然,只是基於某種顧慮,總不願把話講得太明白而已,個人謹就兵學角度試作分析如次:
一、戰道逆常,未戰先敗
學習「野戰戰略」的都知道「戰略」主導戰場一切作為,由上向下指導與相對的向上支持,但是「戰略規劃」在於「戰道」指導,卻是眾所疏忽的重要因素。孫子有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因此,所有的戰略,包含政治戰略、經濟戰略等,都要依於最高的國道、戰道而規劃,如果戰道逆常,戰略雖勝也敗,像當前的「以巴戰爭」與「俄烏戰爭」就是典型的「戰道」逆常而不覺,縱使終勝,也已是城破、家毀、民殘、國疲,雖勝如敗,共害而無利。
二、國之戰道,民益所在
所謂「戰道」,就是最高戰爭指導法則,【孫子】開宗明義就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故可以與之死生而不畏危也。」說的通俗些,所謂「道」者,是「全民普世價值」與「國家最高利益」;「民」者依認同度區分為「我民、敵我、天下民」。「民意」面愈廣,則「道」的影響力愈大。觀諸美國國道,是對外強調「美國優先」,對內主張「白人至上」,所以處處引發對立成仇,此逆「道」之故也,所以引發全球及內族群之敵視。而我國在兩蔣時期之「民」,是涵蓋「大陸及全球僑胞」,爾今民進黨政府則是侷限於「台澎」地區,甚至自絕大陸百萬台商而獨厚於「一黨之民」,故其「道」益發狹隘而難行也。
三、為道而戰,其戰不敗
中國史上太多的政權更迭都是因「道」而戰,如商湯討夏桀,就引發夏民的「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之怒吼,故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而商紂暴虐,周武王以「道在天下」號召聯軍聲討,牧野一戰而滅之,孫子的「民同上意」也就是「民同上益」,同者必戰可也;逆之,戰必不勝,絕不可戰,縱勝也有難弭之害。所以為道而戰,其戰可也。像對日抗戰就是全民為道而戰而終獲勝利;反之,逆此而戰,縱然取勝,不可戰也,如以巴之殺戮,引發全球仇視,其總理也被國際刑事法院以「戰爭罪」而通緝,就是雖勝而無利。
四、戰道之導,貴在無戰
中華五千年國道,都以「長治久安」為主,除非外力入侵,甚少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像漢武帝為攻略匈奴而連年用兵,終至窮兵黷武而重創國力,就是「戰道」失當之故;而漢文帝面對南越王趙陀之叛,原可揮大軍一舉敉平,但他卻願加容忍,以一紙親函勸說而感動化解之,他勸趙陀說,「戰爭是你我的事,但是人民生靈塗炭,卻是何其無辜?我連你家的祖墳都願照顧,你還要如何?」這就是極高明的「戰道」指導,無須用兵,就以化戰、弭戰達成「無戰」目標而同勝於無形與不覺。
五、戰道高明,同勝共利
世道之行,有常有變,和平安定為常,戰爭動亂是變,戰爭乃是萬不得已之舉,所以各國無不耗費巨資以建軍備戰,只要達到「無戰」,就是無形勝利。勝利者,要勝而有「利」,如果大量耗損以爭勝一時,或險勝、慘勝,或勝而人亡物燬,百廢待舉,重創元氣,乃是其勝無利,是無價值之勝,試看今日俄烏之戰,縱使某一戰略各有其勝,豈是有利?故真正高明的「戰 道」乃是藉由「無戰、不戰」而達「同勝共利」的理想境界。
六、老子貴無,無戰同勝
老子強調和平主義,厭惡戰爭,他的戰道指導在於一個「無」字,【道德經】一書共有102個「無」字,他主張世間永遠「無戰」,他在該書四章中主張運用極高明手段,「挫銳解紛」以達「和光同塵」境界,完全感受不到世間紛爭與戰爭的氣氛,卻是讓敵我兩國共融於和光同塵而不覺,此一經由化、弭、消、拒、避、遠、止戰,進而達「無戰」目標,實質上卻也是達成敵、我與全球各國的「同勝共利」最高理念,像當前的「紅海危機」所造成的全球海運價格高漲,就是齊陷「同敗共害」而無一國受利的明證。
七、孫子崇不,不戰共利
孫子雖然追求戰勝,卻是高度崇善在「不」,全書五千餘字中竟有243個「不」字, 不者,不是消極的「不為、不能、不可、不及、不善」等,而是更積極的「不限、不僅、不只、不著、不彰、不顯、不屈、不
敗、不缺、不破、不避」等,若是與「無」結合,便產生難以估計的力道,如「無所不能、無戰不勝、無所不用、無所不及」。他主張「主不可怒而興兵,將不可慍而致戰。」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就是展現戰道上「不」的大用。
八、不戰而屈,戰道藝術
孫子最經典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全解應該是「無所不善盡其戰而屈人之兵」,簡而言之,所謂「不戰」,其實乃是「無所不戰」之意,至於要「如何不戰」?那就是「不計成本、不限方式、不形於色、不著於形,深藏不露、深潛不察、隱伏不顯、潛藏不露、沉默不張、緊咬不放、激而不怒、挑而不應,達成完好不損。」就是要把「不」的精義與價值發揮到極致,才能彰顯「不戰」的精髓,堪稱戰道指導之藝術。
九、無爭不戰,最佳戰道
不戰,並非強勢一方的專利,善用「無、不」則可讓弱勢者同樣可以免於戰爭之苦,像瑞士與新加坡等,同樣都是區區小國,卻可善用其至當「戰道」而昂然屹立於歐亞,特別是瑞士,自從1815年《巴黎條約》簽署以來,就一直保持中立國地位,沒有參加過對外戰爭。我們台澎金馬擁有足夠的防衛武力,也確立全民「為國家的生存發展而戰與百姓的安全福祉而戰(備戰)」方針,身為上智的國家領導人與國防部長,理應著眼於「無爭」而達永遠「不戰」,絕不激怒敵方製造犯我之因。縱使百般挑釁,也要堅此百忍以遠戰與避戰,終達永遠弭戰、化戰與不戰、無損的同勝、共利之全民族最佳理念。
十、國之戰道,因時而異
國家戰道,因時而異,像我國建國初期,即以國父的「建國方略」為國道指導。抗戰期間則採「安內攘外」與「持久消耗」戰略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 來台後從「光復大陸國土」到「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迄當前的「民主臺灣,世界和平」,可以看出國家方針的演化,中華民國在兩岸角色中,賴政府已經放棄原來的道統地位,由中華民國「主幹」而自甘截枝獨立於中華民族之外,此即實質台獨而不明言。所以「戰略」指導也放棄「拒敵彼岸」而迎敵於「登岸決戰」,試問,如此的戰略佈署能達成「台獨」戰道理念嗎?
十一、略逆於道,其戰終敗
綜觀古今中外戰戰爭,都因「戰道」之偏而敗,包括早期的拿破崙與希特勒入侵俄國而敗北,日本軍閥的侵華無條件投降,美國主導越戰與阿富汗的狼狽撤離,其戰力再強,戰略再好,也無助於「逆道」而戰。睽諸當前的烏、俄之戰,實在不知烏克蘭的「戰道」為何?尚未終戰,國家已經傷亡慘重,民族奄奄一息,國家資源也已典當殆盡,積債子孫累世難還,縱使終戰和談,而實質上已陷萬劫不復之境,就是錯在少了「戰道」之導,任令美國為其自身利益而操控無止。
十二、現行戰道,台獨為導
賴總統在就職演講中強調「臺灣新世界,世界新臺灣」,就等同放棄大陸與中華民族元素,若將我主權自外於大陸而自侷限於台澎一隅(不含金馬),則之前的戰略佈署便驟然為之鉅變,試問金馬外島之防衛價值還存在嗎?南沙群島等還要守護嗎?如果中共武力犯台,上述戰略要點是否仍要固守或順勢放棄?睽諸新任部長,不知是否依此「台獨國道」調整既有的國家戰略?但就所知,他並未在戰略上如何避戰與弭戰,卻放棄了遠程拒戰而直接預為巷戰戰鬥作準備,卻又無端放棄刺槍術(戰技)訓練「戰略」與「戰術」全都放棄了,此一違常的戰道思危邏輯,不是未戰先敗嗎?
結語
若問我們中華民國之最佳之「國道」應當為何?,個人認為應該以全民族及全球華人之生存福祉為依歸,這也是當今兩岸政權所共守者。所以異中求同者,應該共依「共融漸統」之世道法則,「追求民族融合,共謀世界和平」,才是符合兩岸普世價值與全民利益的兩岸共同「國道」,而同中容異者,「維護台海安全,全力化解衝突」則是國軍基本「戰道」指導,此不僅是中華民族之大幸,也是全球各國之幸,誠願兩岸主政者都能拋棄一時與狹隘的「統獨之爭」,共同追求「融合漸統」於長長久久。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