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兆祥(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樑一案,第二階段的連署份數已達到門檻,依《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接下來就是審查、宣告和之後的選民投票行動。對被罷免人謝國樑及其所屬政黨國民黨而言,所謂的「拆樑行動」絕對是民進黨後續一連串政治反擊作為的首項行動,如果國民黨不能把此案「封殺在一壘」,那後頭的麻煩將會更加惡化。所以此案已經不是基隆市一個地區的事情,勢必將發展成全國性的大對抗。
因此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已經提案要修《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以提高罷免門檻,增加對手的競爭困難度。因而繼行政院覆議《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失敗之後,立法院恐將再次陷入強力鬥爭狀態;基隆市的府會也將會陷入「固樑」和「拆樑」的鬥爭。再緊接著各地的罷免行動,可能包括縣市長、立委、議員,甚至是鄉鎮民代表、里長都可能會趁著這一波罷免潮,紛紛上演。
從看熱鬧、瞧好戲,甚至是少數人尋找機會的角度來說,這種混亂狀態或許不是壞事,但對整體國家、人民來說,這真是好事嗎?
民主政治在本質上的確是鼓勵競爭,因為民主自由主義者相信競爭可以帶來進步和繁榮,所以政治上不能壓抑人民組黨從事競爭的行為。可是經過幾百年來人類社會的實際證明,競爭確實給人類帶來進步繁榮,可也製造了社會的對立、仇恨和不平等。其中最明顯易懂的就是,競爭固然可以有正面的表現,事實上也會產生負面的政治惡鬥,最後導致國家社會的解組或是弱化。
這一點在發展中國家最容易被觀察出來,而近些年連一些民主先進國家也出現國力弱化的現象。或許我人還不能直接下斷言說自由競爭會弱化一個國家,但是政治惡鬥會折傷國力卻毌庸置疑。
然而什麼是政治惡鬥?什麼是政治競爭?這的確是一道大難題,我個人很難從操作面向給它一個定義,可是從實際政治行為上去觀察和判斷,卻不是那麼困難。舉凡不論是非、不計後果的爭取自我政治利益的行為就是惡鬥,這一點應該是大多數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我們用這個「標準」來檢視「罷樑」行動,以及後續還可能繼續擴大的罷免風暴。那我必須說,我很難把這些政治舉動看成是具積極意義的正面政治舉動。相同地,我也無法正面評價國民黨立院黨團擬提出的選罷法修正案,以提高罷免門檻。因為法律是中性的,它是社會整體共信共守的行動標準,除非社會有共識,否則盡量不要去改變它,這不是保守,而是穩健。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穩定的力量,尤其在憲政法規(俗稱公法)上更應求穩健。
今年初的大選形成了總統多數與國會多數不一致的「分裂政府」,這或許就種下了往後幾年政治不穩定的因果。但是如果各政黨真能理解民主協商的真諦,那還是能順利運作分裂政府的。最後建議賴總統認真考慮一下召開「政黨協商」會議,如何?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6/30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