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一項「德政」,最後卻搞得民怨四起、駡聲不絕,賴政府的「新青安」完美的詮釋這個現象。
為協助青年購屋,以補貼利息與低利率、搭配長期借貸的青年安心貸款,已推出超過10年,去年總統大選時賴清德提出「升級版」的新青安,提高貸款額度與利息補貼:最低利率1.775%,貸款額度最高1000萬元(原800萬),成數最高8成,年限從30年拉長到最高40年,寬限期從3年增加至5年,標榜年滿18歲,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均無自有住宅即可申請,不限首購,單身也可。
毫無疑問,這是一張滿滿政治意味、甚至大有「肉桶政治」風味的政策,當時的副總統賴清德正在競選總統大位,而賴在年輕人中的支持度不高,藉著這個讓要購屋青年受惠的政策,希望提高支持度。面對副總統提出的政策,縱然是滿滿政治味,官僚單位在毫無專業評估情況下即照單全收。
從結果論來看,這個政策當然不能說不好,應該說是「實在太好了」,引發搶貸潮,結果就是助長房價上漲,那些以為受惠者很可能反而是受害者,因為政策造成房價上漲,他們付出更多錢、負擔更沉重。
雖然政府第一時間不承認新青安引發房價上漲,但事實勝於狡辯、數據會說話。去年第4季新青安房貸占比達3成,今年首季逼近4成,5月則堂而皇之到4成。
如拉長時間看,青安貸款專案推動12年多,貸款戶超過34萬戶購屋成家、核貸金額1.43兆餘元。但從去年8月到5月底共9個月的新青安,完成的撥貸戶數5萬7980戶、金額逾4281億元,拿來與推動12年的青安專案比,就看得出新青安的反應多熱烈、貸款人數與金額多火爆,而這同時也代表其對房價的帶動效果有多驚人。
大部份國家都會有程度不等的「居住問題」,在民眾最基本需求的食衣住行上,居住、特別是想擁有自己的房子時,一定是花費最高的項目,經濟較弱勢者往往無力負擔、需要政府與政策協助,各國政府大多有不同的住宅政策,從公屋社宅到低利貸款、利息補貼,或是租屋政策等。其間的分寸拿捏不易,政策著力少又淺,形容雞肋難助弱勢者;著力過深卻又會引發其它問題。
表面上看,政府協助民眾越多、著力越深越佳,實際情況未必;政策支持過力,誘惑民眾購買超過其能負荷的房子,輕則拉低貸款者的生活品質、淪為多年(40年)的「屋奴」,重則無力負擔終而棄貸、掃地出門,最終淪為無殼族。對國家而言,則是影響金融穩定、甚至引發金融風暴。
而新青安正是有此「為禍潛力」的政策。貸款金額從800萬增為1000萬,讓貸款者「更敢花」,今年首季購屋總價就比一年前多出110~124萬元;寬限期拉長則讓購屋者前5年輕鬆、無感,但5年一過則往往本利負擔加重難以承擔。年限拉長到40年,表面上每年負擔變少,實則付出的利息更多,業界的計算,借1000萬,最後付出的單單利息就能高達550萬。
最致命、也是現在駡聲不絕的就是:帶動房價,依照網路聲量專家說法,新青安有近三成聲量屬於負面討論,正面討論17.4%,主因即在房價,外加因條件過於優惠而來的「尋租謀利」問題。無論官方如何辯駁,但從數據上看是確有其事。
伴隨新青安數量的暴增的是房市的「價量俱揚」,去年房市雖然年初冷,但年中後轉佳,年終則大熱一直至今,最終房價上漲1成左右。今年第1季全台新推案的平均房價已接近50萬元(49.7萬),台北市每坪超過100萬元,新北也達61萬元。與此同時,可能想見民眾的購屋負擔也創新高:內政部公布2023年第3季全國房價負擔能力指標,其中全國房貸負擔率來到42.25%歷史新高,合理預期待去年第4季、今年第1季數據出爐時,必然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對民眾當然不是好事,特別是那些因新青安跳進來購屋者,將會是專家預估會出現「法拍潮」的「高危險群」。
政客喜歡搞能收買選民、挹注選票的「德政」,這種德政往往表面上與短期看,有助民眾與整體經濟,但長期而言卻可能是「禍國殃民」、甚至可能重創經濟,美國80年代的儲貸風暴、2008年次級房貸的金融海嘯都是典範案例,政客端出讓經濟弱勢者亦可完成購屋心願的政策、放寬各項限制,最後都引發風暴、許多民眾背負重債或丟掉房子。
賴清德的新青安或無此威力,但性質雷同,央行率先點出新青安問題,即有其考量,早點修正禍害可減少;而那些當初唯唯諾諾、甚至協助力推新青安的專業官僚單位,是否也該自省檢討一番?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