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將成應對氣候變遷的新利器(杜宇)

AI將成應對氣候變遷的新利器(杜宇)

作者:杜宇(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增加,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正在加劇,有些變化(例如乾旱、野火、熱浪、洪水、龍捲和極端強降雨等)發生速度比科學家先前評估的要快,發生氣象災害的風險及危害更大更廣。氣候變遷造成的後果,已經對我們的健康、糧食種植能力、住房、安全和工作造成實質傷害,沒有緩解的跡象。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沒有誰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想降低災害性就得全面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與能力。

過去200年來全球暖化,幾乎都是人類造成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稱,近40億人已經生活在極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地區。今年嚴重熱浪不僅侵襲印度,多地氣溫連續數日超過45℃;麥加的氣溫高達攝氏51.8度,導致1300多名朝聖者死亡;巴西南裡奧格蘭德州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然災害,導致幾十萬人流離失所;德國南部多地遭遇暴雨和洪水;全美遭熱浪侵襲;中國南澇北旱更為嚴重;就連典型的沙漠地區國家阿聯酋,今年4月以來,都遭受了75年來最大降雨……全球異常天候讓人驚覺極端氣候已經近在眼前;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佈的《全球風險報告》也直言,未來十年,全球首要風險不是武裝衝突,不是社會分化,而是極端天氣事件。然而應對氣候變遷必須靠人類自覺與自救,若沒有先進科技(包括AI,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碳技術等等)協助,恐難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als)以及ESG目標(環境保護 Environment、社會責任 Soc、公司治理 Governance)。

想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在於,須瞭解長期觀測記錄中極端條件變化的原因、可能性,以及發生此類極端情況的頻率和強度,並透過改進氣候變遷模式的建模和預測,來幫助社區和執政者起草有效的氣候變遷調適和緩解策略。然而當前對氣候變遷預測論證,普遍是根據過去幾十年的氣象和災害資料來做,但未來氣候的變化不會是線性的,且相當複雜必須運用氣候模型來對未來風險做更準確預估,以便提早防範。AI用途廣泛不僅可以展示氣候變遷與氣象事件有關,還可以顯示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人類;透過AI工具可以幫助人類應對氣候變遷包括:預測天氣暨氣候災害、追蹤冰山變化速度、繪製森林砍伐對氣候危機的影響圖、回收更多廢物(垃圾是甲烷的主要產生者,佔全球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16%)、清除海洋塑膠汙染、幫助產業脫碳以及改善農業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等等;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從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到減少災害風險,人工智慧已經在提供協助。

在應對氣候變遷上,目前開發的ClimateGPT是一個綜合氣候變遷跨學科研究的特定領域大語言模型,是第一個致力於解決氣候變遷快速影響的開源人工智慧模型集合,希望透過ClimateGPT向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商業領袖,提供可靠的氣候資訊,來增強他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做出明智的決策。ClimateGPT用途相當廣泛,包括有助評估現有,新興緩解和適應策略的可行性;可探索氣候變遷帶來的複合風險;可探索再生農業、地球工程氣候相關風險;可幫助永續農業轉變生產方式等等,有助於穩定糧食供需及物價波動。

農業由於自身發展特性,很容易受到氣候因素影響,遭受到的損失更大,為減少頻發的旱災、水災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部分地區開始因地制宜發展氣候韌性農業,或培育氣候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或加強調水工程建設和完善農田排灌系統等等;同樣的運用ClimateGPT亦有助於農業應對極端氣候衝擊,根據國外媒體報導稱,ClimateAI的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應用,該平台知道何時種植,以及作物何時開始開花和結籽,不僅可以對天氣的前瞻性預測,還能幫助農民更好地管理作物生產。

台灣屬極端氣候熱區,近年來國內農業遭遇天然災害日趨嚴重,政府編列的天然災害救助費用不斷提高,而台灣有關氣候智慧型農業的研發和推動效率與先進國家相較仍有差距,尤其有關極端氣候對農業影響的資料和資訊仍相當薄弱,需要採用新技術和新模式,而不是持續依賴補貼和救助來應對天災和民怨。

近日台灣接續遭遇到基隆潮境公園發生大規模山崩,台鐵新自強號撞上落石,造成人身傷害與財物損失,氣溫也不斷創高,未來台灣的夏天也可能長達7個月,乾旱事件的強度及頻率會提高,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的產量也會減少,糧食安全遭到威脅,國內民調顯示,67.2%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已是當務之急。對此賴清德總統雖宣告成立因應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卻遭外界批評疊床架屋,能否發揮整合功效,讓國人免受極端天候的傷害,攸關民眾的生命和生計,應共同來關注,別只在乎AI股價行情!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