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3到2024 — 台灣正在複製希特勒的歷史?(馮國豪)

從1933到2024 — 台灣正在複製希特勒的歷史?(馮國豪)

作者:馮國豪(崑山科技大學副教授)

25日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痛罵賴清德總統毀亂憲政,對三讀通過的法律「不合心意就不打算遵守」,還影射賴清德是納粹領導人希特勒。雖然總統府立即反駁柯文哲對賴清德的批評,但是如果我們與1933年德國納粹黨崛起的前夕做比較,令人訝異的是我們似乎正在複製歷史中。

賴清德以德國納粹走向民主獨裁為師?

1932年11月德國國會選舉後,經歷長期政局動盪的總統興登堡希望建立一個基於議會但排斥社會民主黨人和共產黨人的穩定內閣。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選為德國新任總理,但他領導的納粹黨在議會584席中只佔有34%的席位(196席),他希望通過威瑪共和國憲法規定的「授權法」,授權法規定總理可以不通過議會自行制訂規章以代替法律。可是修憲需要國會三分之二的多數議員通過才能生效。因此希特勒在合法取得總理職位後,立即要求總統解散議會,定於1933年3月5日重新選舉。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發生多起總火案後,納粹黨如獲至寶,立即宣稱這是共產黨發動革命的信號,大力宣傳德國正處於共產黨發動革命的關鍵時刻,只有通過「授權法」才能制止共產黨發動革命,否則德國就會處於共產黨的恐怖統治中。於是1933年2月28日「國會縱火法令」發布,將德國共產黨列為非法。3月5日,重新選舉結果647席中,納粹黨贏得了288席,社會民主黨取得120席,共產黨雖然被列非法,仍取得81席;納粹黨加中央黨(73席)席次雖過半數,但仍沒有能達到2/3不足以修憲。最終取消德國共產黨的席位,且對缺失席位並不重新選舉;終於獲得議會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數贊同通過「授權法」。德國納粹開始走向民主獨裁之路。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的賴清德與民進黨政府,公然與多數民意對幹,難道竟以希特勒為師?

國會改革與習近平牽拖,民進黨不抹紅就沒招了?

歷史雖不能完全複製,但竟是如此巧合。5月29日民進黨立委羅美玲在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表示,引述中國大陸異議作家袁紅冰的話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特定人士督促立法院長韓國瑜、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以國會改革之名通過打擊台灣政府法案。而民進黨這種抹紅的手法,屢試不爽,過去在國會多數時為所欲為,沒有通不過的法案,如今國會少數,願賭不服輸,輸了就歸咎於阿共仔,難道不抹紅就沒招了?

而24日賴清德在敞廳談話中表明,對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和「中華民國刑法」修正案,引發社會爭議,更危害憲法權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則,為了確保自由民主的憲政制度、保護人民的權利,因此將向憲法法庭聲請釋憲及暫時處分。

賴清德鬥雞性格,台灣已陷入民主內戰

在此之前,立院修法過程中民進黨側翼民團發動「青鳥行動」,號召民眾走向街頭包圍立法院,以民意壓迫立法委員阻止國會改革五法通過,其實他們也心知肚明,在目前立法院朝小野大的結構下,要阻止國會改革是不可能的;因此早就設定好目標,準備提出覆議、釋憲,進而在明年針對部分藍營區域立委提出罷免,目的就是在改變目前朝小野大的結構,讓執政的民進黨再次走向「完全執政」。

而執政的民進黨最需要的是一個類似1933年的「國會縱火案」,找到中國共產黨甚至習近平指揮藍白陣營影響台灣政治的「證據」。於是袁冰紅的話就成了重要引信,但這還不夠,於是23日在覆議案被否決的同時,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指覆議案一結束,中國就發布懲治台獨的意見,反映藍白是中國附隨組織,可說是莫須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抹紅伎倆。

25日自由時報報導,資深媒體人爆料,指稱國內某電視台所製播的政論節目,主題、談話腳本均有中共官媒新華社駐台記者高度參與,直接在錄影棚盯梢。陸委會主委邱垂正在立法院證實此事,並表示陸委會跟文化部會一起做行政調查。

高金警示「青鳥行動」勿淪為獨裁幫兇

6月7日高金素梅針對民進黨沒有任何證據就指控國會改革是「我們習近平要求韓國瑜、傅崐萁做的」質詢行政院長卓榮泰,並暗示賴清德發動「青鳥行動」有意走向獨裁。對此,卓榮泰應詢直指,高金素梅提出的納粹發展史很多前提,直言剛剛講的德國歷史不會發生在今天的台灣。

卓院長確實說對了一部份,台灣國會沒有共產黨,執政黨或賴總統也不可能宣布某政黨不合法取消該政黨的席次,但在執政黨掌控行政、監察、考試與司法(包括檢調)權,甚至透過國家傳播委員會掌控多數媒體時,操作手法更遠勝於1933年的納粹黨,而「青鳥行動」更是確保執政黨操作成果的最強後盾。

日本政治家鶴見祐輔在聽過希特勒的演講後,感慨指出希特勒的演說並不講求邏輯、事實以及辯論,這種演說完全是訴諸聽眾的本能情感。事實上希特勒也曾這麼說過:「只要簡括、只要通俗!對於反對黨的政見,不必加以尊敬或公平的處理,不必十分顧念事實。簡單的人需要簡單的答案:是或否、對或不對、愛國或賣國。」

2024年的台灣正在複製1933年的德國歷史中。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