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總統的兩岸政策語境,被視為民選總統以來最強硬及挑釁的兩岸論述。儘管賴不再宣稱「務實台獨」,然從就職演說、接受時代雜誌專訪,到陸軍官校百年校慶致辭,都不斷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以「中國」替代大陸稱呼。這些兩岸論述,不同於傳統陳水扁及蔡英文的戰略性模糊。
賴倡議新兩國論,將中國與中華民國分割,又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及台灣皆是國家名稱,在沒有台獨字眼的新兩國論訴求下,呼籲兩岸正常化交流,目標與策略悖離。既不承認九二共識、提出新兩國論,又要兩岸交流,難道交流的動機是為了凸顯新兩國論嗎?
當民進黨提出爭論性兩岸定位及激進性兩岸論述,往往形成衝突性兩岸政策。若大陸中斷兩岸交流,中止一部分或全部ECFA,這不反而實現了民進黨希望兩岸經濟脫鉤斷鏈的目標嗎?既往大陸單邊行動不僅違反兩岸融合目標,還給予民進黨機會甩鍋大陸。
賴既講新兩國論,又說要兩岸交流。傳統獨派認為若要實現台獨則應盡量減少接觸;在敵對及封閉體系下,較易產生反中意識及形塑台灣國族主義。現綠兩岸政策的邏輯則是,追求兩岸互不隸屬是終極目標,策略手段是兩岸交流論;若陸因民進黨追求兩國論,動輒採取軍事威懾、外交壓制、經濟制裁及交流緊縮,剛好正中其下懷。
若大陸限制兩岸交流,剛好可甩鍋給大陸。故民進黨兩岸政策目標與策略悖離,追求兩國論是實,說要積極交流則是虛,否則不會幾乎全面否定海峽論壇。大陸當局的兩岸政策思維,是在一國內部性質下,才能重啟協商對話及交流。賴講兩國論,便表示其政治動機並非真想要交流。
相對的,大陸當局對農漁水產品禁止暫時輸陸,及對十二項石化業、一三四項傳統製造業取消關稅減讓,目的為何?從事這些產業的,主要是相對弱勢的農漁民及勞工。矛盾的是,大陸推行兩岸融合,不是希望照顧台灣社會「三中一青」及「一代一線」嗎?但最後卻打擊這些群體,這些群體又是民進黨傳統支持者。這樣反制農漁水產品及傳統製造業,豈非是印證一系惠台措施出台目的,名為惠台實為利中?
大陸對台經濟反制的效果有其局限性,農漁水產品等補貼農民僅約數十億,對台灣執政黨掌握巨額財政收入實微不足道,結果禁止農漁水產品的是大陸,補貼給農漁民的是民進黨政府,反造成更多農漁民贊成民進黨宣稱「中國惠台是養套殺政策」。大陸的反制反將農漁水及傳統製造業者更推向綠營懷抱。
賴政府兩岸論述陷入目標及策略悖論,既倡議追求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卻又提出陸生及陸客交流,希望兩岸可以展開正常化、健康化、機制化及制度化交流,無疑是目標及策略分離。
大陸在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兩岸一家或同屬中華民族的前提下,始願展開兩岸交流;跳脫此政策邏輯,僅能招致大陸對台採取一系列軍事威懾、外交壓制、經濟制裁及交流限縮。民、共兩岸政策形同是平行時空,毫無交集,各說各話卻認為是最大善意,殊不知民共兩岸政策目標與策略悖離,皆降低雙方兩岸政策影響力。
*本文原刊2024/6/17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