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助力國內食安把關(李武忠)

AI可助力國內食安把關(李武忠 )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國內3月底發生的寶林茶室粿條中毒案,迄今已6死,真正的原因卻也隨著新舊政權交接,似已沒人在乎,原因未明,可預期未來相關的食安問題,還是會再出現,畢竟食字上面是一個「人」,底下是一個良心的「良」,食品產業本是良心產業,但民眾難道只能自求多福?

近年來,人們對與海鮮消費相關的食源性疾病和疫情爆發的擔憂不斷增加,不安全的食品與從腹瀉到癌症等200多種疾病有關,如果食品供應鏈中的所有人員不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食品可能會受到汙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估計,每年有6億人在食用受汙染的食品後患病,導致約42萬人死亡,成為公共衛生優先事項;美國受汙染的食品,每年會產生9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以及750億美元的食品銷毀損失,更導致3千多人死亡;隨著國際食品貿易的擴大,越來越多的食源性疾病和產品召回事件,讓消費者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有著更高的追求,對食物來源資訊也更加關注,對生產者、加工與廠商而言是一個挑戰也是商機。

在食品供應鏈中,食品可能會受到各種類型的安全危害的汙染,包括生物危害(例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化學危害(例如重金屬、農藥和黴菌毒素)或物理危害(例如細菌、病毒和寄生蟲)。這些危害的存在可能會影響食品或飼料產品的安全,並對人類和動物健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可以透過預防、檢測和管理不安全食品的風險來保障民眾食安和健康。

國內自黃仁勳訪台帶動AI風潮後,發展和大力投資AI產業似乎已成「國策」,經濟部甚至表示將導入AI工具,預計2028年製造業AI應用普及率,將從目前的12.3%,提升至50%,可預期AI在各產業的運用將一日千里,創造無限商機。

事實上,面對日益嚴重的食安問題,運用人工智慧(AI),確實可以有效提高食品整個供應鏈的透明度、驗證、驗證、可追溯性、通訊和安全性,有助於落實食品安全的把關,已經廣為先進國家所使用,包括1.透過AI機器學習演算法與先進感測器技術的整合,及早快速檢測汙染物及病原菌。2.透過人工智慧分析整個食品供應鏈(從生產到分銷)的數據,可以預測潛在危險並採取預防措施。3.透過區塊鏈技術,可以確保食品生產過程的每一步都記錄在案且可存取,一旦發生召回或汙染,可快速、準確地識別出問題的批次,立即清除,可大幅減少對消費者的影響。4.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可以從各種來源收集的數據來預測潛在的食源性疾病爆發,主動採取行動,防止此類疫情的發生。5.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食品生產商可以追蹤食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過程,為消費者提供食品供應鏈中,更大的透明度和問責制。6.透過人工智慧與基因測試結合,可以提醒具有特定敏感性或獨特腸道微生物組成分的個人,注意某些食物中的潛在觸發因素。

AI科技正在改變食品品質和安全的遊戲規則,並為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安全性和效率,創造了一些令人興奮的可能性。美國94%以上的海鮮供應都靠進口,為確保食安,FDA強調需要「負責任且值得信賴的人工智慧」,來確保預防性解決方案的有效性,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利用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ML),來識別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進口海鮮,做好把關工作;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亦利用AI來強化對新英格蘭蛤蜊捕撈的電子監控;民間企業則運用AI來監控整個食品生產流程,發現諸多好處包括;可以降低60%食品安全風險,減少 85%客戶投訴,減少57%食物浪費,節約召回成本,以及更好的聲譽和更滿意的客服。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學習,來建構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控體系,以及幫助消費者進行日常食物選擇。台灣也可使用優越的AI技術,來輔助我國食品(含農產品)安全管理,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身為最大農產品進口國的中國大陸,正積極推動「一品一碼」(一張溯源碼,就是食用農產品的一身分證)及食品數位標籤(不僅可以放大字體,甚至還有音訊和視頻),並落實「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來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台灣農產品想要賣到大陸,也應入鄉隨俗,才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民眾對自身身體健康的日益重視,以及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為國人提供安全無虞的健康營養食物政府責無旁貸。只是這些年國內發生一連串的食安事件,政府處理態度遭外界強烈批評,也有損「美食王國」的美譽,民眾「食難心安」。食品安全是全社會參與的系統性工程,隨著科技進步,新政府可以運用AI技術強化現有監管方式,嚴格把關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加大監管力度(包括網路直播帶貨,外賣平台等)與落實執行效率,並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嚴懲重處,引導廠商切實擔負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責,積極培育誠實守信的企業文化(如大陸美團外賣實施「安心365」食品安全戰略,發起「放心吃」項目,推廣外賣食品安全保險),尤其舌尖上的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民眾亦應主動表達關注,讓官員不敢懈怠,才能共同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享用食品安全的安心環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