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賴清德520就職演講內容,對兩岸未來互動投下更大的變數,中共除立即宣布在台灣周邊舉行「聯合利劍—2024A」大規模軍演外,更31日宣布,對台灣134個稅目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為兩岸經貿往來投下震撼彈,對此台灣官方還是制式回應(表達強烈抗議及不滿,會協助受到傷害的業者轉移市場);而農產品是否再度成為兩岸較勁籌碼也引發業界關注。
近年來由於兩岸關係急遽惡化,敵意螺旋不斷升高,大陸官方不僅逐漸收回對台灣的惠農措施,公事公辦,甚至以檢出病蟲害,藥物殘留等原因,暫停台灣部分農產品輸中,還指稱台灣禁止大陸2509項貨品進口的貿易限制措施,已構成貿易障礙,將採取報復措施,希望對蔡政府施以壓力。面對中共連番出手,蔡政府雖批評對方係「政治操作」,卻同樣以「政治手段」力推「民主鳳梨」和「自由石斑」等,來激發民眾和企業的愛國意識,踴躍採購,並透過保價,促銷,加工以及高額補貼外銷到中國大陸以外市場的費用(如臺灣鳳梨空運出口澳洲,每公斤補助 105元運費),來應對中共的封殺。
然而想要拓展新且具規模的新興市場,談何容易(涉及成本、價格、消費者喜好、關稅、檢疫檢驗、風俗人情、季節等),需要有完整的配套而不是光靠補貼。以蔡政府引以為傲的鳳梨出口為例,在政府全力推動下,去年(2023年)一整年鳳梨總出口量為17,701公噸,較遭禁前一年(2020年)一整年總出口量46,285公噸,減少28578公噸,出口大陸(42,121公噸)減少41762公噸,出口日本(2,171公噸)雖增加13149公噸,但出口美國(89公噸)僅增加66公噸,還是未能填補大陸市場空缺,鳳梨釋迦、石斑魚、蓮霧亦然,想與中國脫鉤,顯非易事,賴政府須誠實面對找出問題癥結,才不會重蹈前朝覆轍。台灣遭禁農產品迄今依舊沒有完全解除,市場壓力猶在,農民仍會擔心成為下一個「雀屏中選」的農產品,台灣農業「苦撐待變」的窘境將持續下去,處境更加艱難。不過在蔡政府全力護盤以及胡蘿蔔棍棒相互為用下,倒也暫時安撫住農民不安的情緒,沒發生農民上街抗議情形,長持以往將難以承受。
中國大陸透過暫停台灣重要農漁產品進口,對蔡政府施壓的效果並不如預期,尤其在蔡政府運用媒體和網軍強力宣導下,不少農民對於中國大陸官方,未針對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資訊產品,卻屢屢拿農漁產品開刀,亦頗多怨言,徒增反感,這恐怕是大陸官方所始料未及,若繼續追打下去,不僅威嚇的邊際效應降低,還將衍生更多負面效果,不利兩岸相向而行。直言之,大陸官方在處理兩岸農產貿易事務(包括惠農措施),不能想當然爾,不能一廂情願,應深入台灣人(農)民的思維和想法;尤其兩岸創造的紅利,應避免為少數政客和權貴所操弄壟斷,須由全民共享,讓民眾有感。
農業其實並不是蔡政府最在乎的產業(如生技、半導體、AI等),才會輕易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配合日本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為加入CPTTP擬大幅開放國外廉價農產品進口等不利國內農業穩定成長措施。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二大進口國(2023年全年進口總額達2.56兆美元),想要敲打台灣政府,有其他比農業更有效,更有感的政策工具,別再拿農業當籌碼了!
隨著中美貿易科技等對抗持續升溫(2023年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了 13.1%),兩岸碰撞的強度亦將升高,兩岸農產貿易勢必受到波及,如今的台灣農業已淪為需要靠政府大量補貼保護,才能生存的弱勢產業。面對未來兩岸更大的風險,賴政府須拿出真本事來護台灣農民和農業,除了耍嘴泡,畫大餅外,至少應該積極朝向:儘速建立兩岸農產貿易預警暨風險管控機制;將農產品遭到暫停出口風險列為農業保險範疇;落實農產品品質及食用安全監督管理;強化科研創新(如凍眠鎖鮮技術、細胞存活系統(CAS)技術、近紅外透射光譜技術、功能性農產品、抗黃龍病新品種、無刺魚類等)為外銷再開新局;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CPTTP,台美、台加自由貿易協定等),並為拓展外銷創造有利條件;不要將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非僅限中國市場,其他地區亦然等;而不是消極的透過大撒幣,組國家隊來自我麻醉,最終讓「幸福農業」和「快樂農民」」成為泡影,也自證了農友對賴清德「幸福農業」是一場騙的預言!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