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產品與大陸斷鏈走向世界的「糖衣毒藥」(李武忠)

台灣農產品與大陸斷鏈走向世界的「糖衣毒藥」(李武忠)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國內大選結果由民進黨繼續執政,從近來大陸一連串針對性行動,可感受到大陸官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是否中止ECFA成為重要觀察指標。為此,選後工商界即呼籲ECFA不能斷,希望政府盡快化解兩岸歧見,卻未見同樣受影響的農業界表達同樣的看法。

賴清德總統及蔡前總統面對大陸針對貿易壁壘調查確定後的反制措施,均明確宣示,走進世界是台灣未來產業該走的路,而非再次走回依賴大陸的老路,台灣官方指出去年涉ECFA農產品貿易僅剩2879萬美元(約8.6億台幣),優惠關稅約417萬美元(約1.2億台幣),目前台灣農漁業在ECFA早收清單位中,仍持續外銷至大陸主要是午仔魚、魷魚、秋刀魚、茶葉等,損失仍可控制;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回應,政府已針對風險損害做好萬全準備;親綠媒體更強調中國只敢對台灣的水果、農畜產品及傳統產業祭出霸凌式打壓,但始終不敢針對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半導體,因為中國依賴台灣,已遠超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早日戒掉ECFA,台灣的傳統產業才能脫胎換骨。這些論述透露出,蔡政府正在為被終止ECFA事先打預防針,不會積極尋求解套的方法(如鬆綁對大陸進口商品不合理管制)。比起農業和中小企業,新政府更看重半導體及AI產業的未來性。

農業重要性無庸置疑

而農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原因在於無論經濟如何成長,民眾還是需要靠食物來吃飽,吃好,吃出健康,食物穩供直接關係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也才有GDP又不能吃的警語;尤其兩岸關係一旦走向對抗,台灣能源和糧食穩供是難以迴避的課題,遑論走向世界;何況因應廣大消費需求和品質提升,未來的農業科技的含金量高,農業經營將產生革命性翻轉,成為另一熱門產業!

此次賴清德以偏低得票數(40%)僥倖當選,台灣主流民意展現出期盼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回穩,嚴整貪瀆等意願,再度落空。新政府若對大陸執意持續保持「倚美抗中」基調,還堅持須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雙方沒有交集,那麼除了終止ECFA外,恐將波及兩岸其他經貿往來,短期或可以靠給予編列損害救助來安撫,但想要轉移投資地區,有效分散外銷市場,需要長期佈局,這顯然不是蔡政府宣稱已做好準備,就可以安撫民心!

大撒幣短多長空

這些年蔡政府透過大撒幣,給予農民各項寬鬆補貼救助如:三保一金(「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 農 業 保 險」及「農民退休儲金」)(每年公務預算超過70億元),放寬天然災害認定標準及提高救助金額,肥料、漁業用油及農業用電補貼,保價收購,耕鋤補貼,提高老農津貼…等等(事實上每戶農家所得總額中,真正來自農業所得占比僅22.82%,其餘大多需仰賴政府提供的各種補貼),多數農民還是吃「給錢」這一套,難怪吸引這麼多投機假農民;加以昔日的農運團體成員,大舉被政府收編成為共犯一員,已不見農運人士協助農民上街表達心聲,這是殘酷的現實。

農民辛苦生產的農產品,在政府保價的承諾下,能不能外銷,外銷到哪裡?多數農民並不太在乎,而政府則著重在取得可以做為大內宣的數據(如宣稱臺灣鳳梨首次成功空運出口澳洲,每公斤補助105元運費,去年一整年出口數量僅15公噸;宣稱香蕉外銷中東將達120公噸,實際僅23公噸,2023年一整年出口中東數量為零;宣稱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可輸銷番石榴鮮果實至美國的國家卻後繼無力…),刻意掩蓋其他國外市場,仍難以補足失去大陸市場缺口的事實,例如去年我國農產品整體出口總產值較前年衰退6.5%,其中外銷到美日金額分別減少1.5%及16.1%,外銷到中國大陸減少高達26%,仍難以補足失去大陸市場的缺口,致使台灣農業規模正在萎縮,競爭力亦逐漸衰退;而社會大眾只要不是直接從口袋掏錢或影響到民眾日常生活(如缺蛋,缺衛生紙,食安等)並不關心政府如何花錢,也不在乎政府宣傳的真偽,才會放任政府為所欲為,導致農業淪為需要靠政府大量補貼保護才能生存。台灣農業長期依賴補貼,就如同溫水煮青蛙般,逐漸失去對外界競爭環境改變的敏感度和應變能力,消費者也需要支付較高的價格(據國外初步估計每年消費者的額外花費達120億美元),不利台灣農業的永續生存發展。

過去數年,國際社會使用了過多具有分裂性的詞彙,如「脫鉤」、「斷鏈」、「去風險」等(去年全球共祭出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幾乎是2019年的三倍),看似進行自我保護,結果卻帶來巨大的損失,IMF表示,所謂的「經濟新冷戰」,僅僅在二○二三年就讓全球損失了大約2.5兆美元,證明只有合作,才能重新點燃解決問題的動力,慘痛體驗值得台灣政府以引以為戒!不妨回顧一下,當初對兩岸簽署ECFA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帶來的效益包括: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優勢;有助於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有助於大陸台商增加對台採購及產業競爭力;加速台灣發展成為產業運籌中心;同樣的,政府曾允諾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強化大陸商品進口監測機制並透過談判建立兩岸貿易救濟制度等,政府做到了嗎?

台灣仍無法加入區域經濟組織

在貿易全球化時代,台灣農產品想要做全世界生意,除了強化自身產品品質,特色和食安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和廣簽自由貿易協定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藉此取得低(零)關稅優惠,便捷通關程序和原產地證明(不僅適用優惠稅率,且有利於廠商規劃更有效率的供應鏈)等優惠,例如RCEP協定實施後,會員國之間互降關稅,生產以及貿易成本大幅下滑,加入RCEP,關稅將會大幅調降(大多數成員90%以上農產品達零關稅),降低贸易成本,但非會員國就可能還有15到20%關稅,成本自然提高,不利價格競爭,還有RCEP引入了更加高效透明的規則,要求果蔬、海鮮等易腐貨物力爭6小時通關,提高了生鮮農產品通關效率。2022年,中國自東盟進口農產品2468.6億元,成長21.3%,東盟國家的榴槤、山竹、百香果等熱帶水果,智利、秘魯的櫻桃、藍莓、葡萄酒,紐西蘭的乳製品、牛羊肉等優質產品,以更加低廉的價格為廣大消費者帶來實惠,也豐富了消費者餐桌,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有效助力國內消費升級。2022年,大陸與自貿夥伴農產品貿易額占全國農產品貿易的比重已達38.7%。有學者指明台灣出口連11黑,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1.4%,創14年來最差,但世界平均成長率還有3%,亞洲新興經濟體更有5%,台灣出口衰退比其他國家更嚴重,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關稅優勢;加以近來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範圍內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如技術性貿易障礙、綠色貿易障礙、社會責任標準貿易障礙、動物福利障礙等)明顯增多,更增加外銷的困難度。

台灣官方承認與貿易對手國簽署FTA,其目的是協助台商行銷全世界與布局全球的必要措施。然而這些年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績不佳,宣傳多年的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在開放含瘦肉精美豬及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迄今仍無具體進展,連與宣稱關係絕佳的美、日和澳簽訂FTA依舊無影。在無法取得成本價格優勢,且品質仍難以全面提升的情況下,對外貿易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無助台灣中小企業及農業走向廣大的世界市場;至於蔡政府大力宣傳的台美21世紀倡議,並沒有辦法立即帶給台灣產業界很多的實惠,也無法成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台美FTA還是「天邊晚霞」;想走進世界並站穩腳步,台灣必須摒棄意識形態,多多與人為善,才能為擴大自貿夥伴「朋友圈」創造條件。

農業非大選的焦點議題

由於台灣農民人數有限,且安於被視為弱勢團體,已習於依賴政府補貼過活。為此,在此次總統大選期間,三位總統候選人所提的農業政見,多以提高農民福利為主軸,對農業問題的瞭解及關心不夠,遑論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方和治理藍圖,且內容重複性高,口號多於可行性,均無法解台灣農業面臨的內憂外患,遑論走向世界。可以預期新政府還是會繼續採取大撒幣政策,來應對農業面臨的難題,短期有效,長期堪憂!

面對極端天氣頻發、溫室效應,地緣政治衝突,農業資源保護利用不足等挑戰,未來農業必然是以新興技術引領下的新產業革命,尤其全球的農業食物系統,都需要朝向更營養健康、更綠色低碳、更高質高效轉型,而科技創新將發揮著關鍵作用。

 推動台灣農產外銷的最佳策略

台灣農產品由於內需市場容量有限,還須面對國外價廉的農產品開放競爭,因此需要外銷市場來穩定農產品的供需和價格,而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家,台灣具有地理、人文,語文等優勢,應積極緩和兩岸緊張關係,以溝通替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競爭,並設置風險預警暨管控機制,讓兩岸農產品貿易重回正軌,對台灣農產品外銷是助力非阻力,也可以為台灣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創造有利條件。畢竟基於單一市場的高風險性,設置風險管控機制和分散市場確有其必要性,但是執意斷開既有的大陸市場(2023年台灣農產品外銷到大陸總額為5億美元),「捨近求遠」,「捨易求難」顯非明智之舉,蔡政府施政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想斷開已擁有的大陸市場走向世界,光靠大撒幣無濟於事,最佳策略應該鞏固並滿足大陸消費者味美,質優,食安要求的農漁產品(大陸居民消費已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再放眼全球其他市場並做出市場區隔。無論面對大陸或世界市場,台灣農業都需要重新調整產業結構,有計畫輔導經營效率低,高耗能的農民轉營轉業,提升生產及消費的“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將物聯網、大數據、智慧裝備、遙感監測、機器人、人工智能及數位科技等現代資訊技術,與農業產業做深度結合,重視產教融合,並健全災害預警預報機制,重建適應氣候變遷的全產銷體系;全面提高農漁產品品質並做好整個產銷供應鏈的食安管控;透過基因測序技術、生物資訊學等高科技,培育出更符合台灣生產的黃小玉等新品種及新技術,來提高國內雜糧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減少對國外的依賴;鑒於特有品牌建設與市場主體密不可分,應加強建立日益受國際消費者青睞的農業地理標誌,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充分與國際認證接軌(目前國內力推的產銷履歷認證有其缺點和侷限性)並因地制宜,才能有效開拓國外市場。這些都是需要政策,時間,科技,人才及經費的積累,遺憾的是,在台灣政客們往往只在乎下一次的選舉!

結語

未來世界仍將面臨地緣政治衝突升級、經濟增長乏力及氣候災難頻傳等諸多棘手問題,台灣農業要走出去,唯有勇於拔掉大補貼和大撒幣的奶嘴,重新接受風雨的洗鍊才能重生。新政府想斷開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擁抱世界,若只是喊喊口號,繼續用大撒幣和大宣傳來麻醉農民,對台灣農業會真的成為「糖衣毒藥」!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