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能在美中對峙裡「互不隸屬」?(趙麟)

台灣何時能在美中對峙裡「互不隸屬」?(趙麟)

作者:趙麟(前大使、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

多年前有部討論越戰的好萊塢電影《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其英文片名Apocalypse另有「末日」之意。2016年美國大選時,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曾經使用Apocalypse一詞,形容她的對手川普所帶來的災難,有如世界末日。

今年美國大選又見川普,而且勝望不小,但美國與世界局勢比起8年前更為複雜艱困。「美國啟示錄」儼然再起,雖然談不上世界末日,也值得世人憂心忡忡。

首先,美國在全球領導地位日墜,使得原有的國際秩序鬆動。目前美國雖然仍為首強,但多極化的世局不再唯美馬首是瞻。昔日的「世界法官」、「世界警察」後來改當「消防隊長」,但在俄烏戰爭時期曾被譏為不圖救火,反而「趁火打劫」。川普總統首任內,內外施政千瘡百孔,拜登繼位本可撥亂反正,無奈碰到新冠疫情及兩大戰事相繼爆發,迄今未解之餘,又陷入競選連任的惡鬥罩門。各國為求自保,「疑美」已變成必要之惡。

雖然台灣若干政客一再抨擊「疑美論」,但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上個月訪問美國,在國會發表演說時直言「美國人對於自己的角色有一股自我懷疑(Self-doubt)的暗流」。日前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又公布了研究報告,承認美國國際地位下降,而其原因包含生產力衰退、政治體系兩極化、中國崛起及失去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和尊重。看起來,不只是外人疑美,連美國本身都沒信心了。

今年的大選,更加速催化美國「自信心的喪失」。例如拜登原本以國際多邊主義做為美國外交核心的理念,今日卻變成大選的票房毒藥。許多美國選民,尤其中西部的主要搖擺州,認為他們是經濟全球化的受害者。為了大選,拜登改採「保護主義」,例如美國在退出TPP後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納入印度、日本、澳洲等13國,聲勢很大,卻不敢承諾各國期盼的市場准入,反而藉之強迫各國提高環境和勞工標準,使之增加成本,有利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各國洞見美國想利用IPEF構建一個反中經濟集團,卻不予應有的回報,已感意興闌珊。雖然開過幾次會,成果乏善可陳。

台灣被美國排除加入IPEF,論者諷稱IPEF意謂「Indo-Pacific Excluding Formosa」(排除台灣的印太地區)。為了補償台灣,美國提出的「21世紀貿易倡議」也彈同樣環境、勞工老調,拒絕市場准入。台灣未得實質好處,只有將之吹捧為「美台交流的重要官方管道」,自我安慰。

美國質變的民主土壤已栽培不出理性選民與候選人,扭曲的外交政策更易將他國捲入是非。美國的反中政策與大選症候群,甚至撼動了美國引以為傲的國際瞻矚高度及國家團結傳統。川普任內以商人的線性思維,將「反中」列為目標,認為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但拜登執行的結果,發現無法讓美國變得更偉大;尤其在俄烏及中東戰事爆發後,反中無異延長戰線,不符美國利益。拜登爰將「反中」改列手段,鬥而不破、拉幫結派。如果川普回鍋,是否續攤?搞得歐亞各國進退失據。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美國抗中沒招,只剩下「加徵中國產品關稅」、「補貼美國科技產品」與「遏制中國資金、科技」的「三腳凳」老招。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越挫越勇。北京甚至開始扮演勸和促談的國際和平使者角色,白宮反而忙著供給各國武器、逮捕大學抗議學生與罵尼坦雅胡及普丁。

多年以來,美中關係良好時,台灣分不到什麼好處,還會耽心被出賣;但兩強齟齬時,台灣則受池魚之殃。蔡政府任內「反中」,大陸強烈譴責蹭美。日前賴清德總統的就職演說,再度激起大陸腎上腺素暴升,不敢對美行動,只藉軍演嚇台。台灣何時才能從美中對峙局面中智慧脫身、「互不隸屬」呢?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2024/5/24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