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藥食文化談知識被切割的荒謬性(王惠珀)

從藥食文化談知識被切割的荒謬性(王惠珀)

《前言》

話說民以食為天,何以這件事老是困擾著百姓,讓人惶惶不安?這得從「人吃東西」的哲理談起。

「人吃東西」的哲理很複雜?一點也不,邏輯對了,不僅不複雜,還可以教你免於涉險。

可惜台灣科技獨大的教育只重科學不重人本,菁英也在我獨大的山頭主義下,對知識作了切割。於是台灣人的身體會區分食品、藥品、中藥、西藥,還會分進口藥與國產藥。政府也將法規切割,做見樹不見林的管理,我們的吃食文化才變得這麼複雜。雖然荒謬,卻行之久矣,且聽我道來。

《藥食同源》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ㄚ環天天為林黛玉及王熙鳳端上養生湯品,黛玉越喝身子越弱,熙鳳越喝卻越飆悍。她們喝的是藥,還是食品?

老祖宗說「藥食同源」,是藥還是食品不重要,身體最誠實,唯風險與療效是問矣。他們以「藥食品與身體的夥伴關係」辯證論治,譜出人本醫學,再以千年經驗法則將同源之藥食品分成「上、中、下」藥,還很科學。

也就是說,中藥有千年臨床經驗,我們可以接受(take for granted)其藥效,但真正該在乎的,是藥材及其「君臣佐使」複方產品的品質,以及保證品質的優良製造規範(GMP),對吧?

《藥食流行病學》

同樣的道理也該適用在養生市場的食品管理,對吧?台灣卻有一片聽信廣告就可以促進健康的食品。天知道在這片用印刷廠印出來的、名人嘴巴吹出來的、媒體捧出來的,還有NCC撒手不管的化外之地埋藏著多少的藥食風險?

對比之下,西方人的吃食邏輯是「不知(證據)者不吃」,他們只有膳食補充品(food supplement),哪敢宣稱健康食品?

藥、食品屬於知識經濟型產品,但知識看不見,而看不見的危險最危險。且來說說藥、食品的不公平交易如何侵犯人權。

當生技產業對消費者做沒有足夠證據支持的交易時(高端、蘇丹紅、小林酵素膠囊…),就產生了「知識不對等」的不公平交易。在「高階消費低階知識」的養生市場上,這等交易讓消費者花了錢傷了身,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消費者對藥、食產品應有風險意識,不知者不吃,才能自保(王惠珀,台大景福醫訊,1995)。

《系統性管理》

政府該有合乎邏輯的系統性管理,以「品質+療效」為指標(evidence-based),定義(1)沒有藥效,可食用,且品質合乎優良製造規範(GMP)的,列為食品;(2)有療效證據且安全區間寬,合乎GMP的,列為成藥(OTC);(2)有療效證據但安全區間窄,需醫師診斷開立處方的,列為處方藥,據以制定法規,設計一條鞭式的管理體系(uni-track)。

筆者早在2003年就突破了藥、食品管理的籓籬,啟動「藥品再評估」機制,將健保給付的葡萄糖胺(處方藥)改列為食品,每年為健保省下至少三十億。

但政府組織改造快二十年了,仍以一國多制的管理,讓科員政治各吹各的調:藥品GMP由政府監管,食品GMP由民間自主管理;藥事法103條及食藥署組織法也吹出中、西藥分流分治…。市場則在自由民主的加持下,各憑本事拼經濟,拚出消費者的身體(造病)以及社會的系統性風險(藥食流行病學)。

藥食(產品及使用行為)思維一旦被切割,魔鬼就藏在不合乎邏輯的管理裡。當用身體拼經濟拚出破口時,制度在那裏,政府也只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船過水無痕就算了。

《結論》

簡單的說,人民要的只是安居樂活,但政府以短期利益(經濟數據…)犧牲長期利益(語出柯文哲),用人民的身體拚藥食經濟的結果,是人民活得既不人本也不科學,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這是台灣人習於思想切割惹的禍。但多數人喜歡思想被左右(藍、綠…),知識被切割,活在以訛傳訛的群體中而不自知。怎麼辦?你問我,我問誰?

 

*本文原刊於優傳媒,經作者同意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