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強權環伺,新政府國防戰略何去何從?(張哲銘)
作者:張哲銘(作者為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研究員)
報載前國安會祕書長丁渝洲日前出席前總統府資政胡為真新書發表會,被問及若兩岸爆發衝突,是否認為美國會介入時表示「廿年來美國戰力在台海的軍事優勢已快速下降,若以軍事介入,將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大戰爭風險。」報導一出,不由得讓個人回想起在1996年發生的台海危機,以及對兩岸甚至後續的美、中、台三邊關係引發的一連串變化。
96年台海危機 美軍介入遏阻共軍
96年台海危機,起因是因為1995 年 5 月,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國會壓力下決定允許李登輝總統到美進行「非官方的、私人的訪問」,訪美期間,李登輝在母校康乃爾大學發表題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講,強調中華民國主權獨立與台灣民主化經驗,突顯台灣的價值觀。此舉充分惹惱中國大陸,除了痛批李登輝的演講是在宣傳「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外,也認為美國允許李登輝訪美,是破壞中美關係政治基礎、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鼓勵台獨勢力,為了遏止台獨勢力蔓延的歪風,以及對外來勢力提出警告,中國大陸在台海展開了數次大規模的軍演。
面對中共軍演,美國於1996年3月8日先派遣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台灣東北海域,後於3月11日再從波斯灣調派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東部海域,與獨立號航母戰鬥群會合。在美國兩個航母戰鬥群介入的狀況下,解放軍了解到在有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武力解放台灣根本不可行,最終選擇在3月8日,分別發射兩枚東風15導彈,落在高雄、基隆外海,而整個龐大的演習也在3月25日悄然結束。
「有效嚇阻 防衞固守」不能得過且過
表面上看起來96年台海危機最終在美國強大軍力的威懾下,有驚無險地落幕,然而卻為未來的美、中、台三邊關係發展上,尤其是中國軍力的發展及台灣國防戰略的走向埋下了許多伏筆。首先就是台灣國防戰略的演變,根據「中華民國108年國防報告書」中指出,民國38~58年為「攻勢作戰 」,在此階段,在蔣介石的領導下,無不卯足全力做好準備,找尋反攻的機會;而共產黨在奪取政權後,也希望能夠乘勝追擊,一舉將國軍勢力殲滅。而在民國47年8月23日當天爆發的「八二三砲戰」,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規模對決。
民國58~68年為「攻守一體」,在此階段,國軍退守台灣已廿餘年,蔣介石也深知反攻大陸不易,為確保台澎金馬安全,守勢作戰也要重視;民國68~91年為「守勢防衛」,在此階段,隨著蔣介石的過世,反攻大陸已經完全絕望,剩下的就只有做好防衛台澎金馬的選項了;民國91~98年我國防戰略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 」,這八個字像緊箍咒一樣牢牢的抓住國防部,但如何落實卻一直是最大的問題,國防部門也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敷衍帶過。
台美98年開始戰略對話 但美國無法保證台海安全
就在96年台海危機過後,美國察覺到自1979年1月1日台美斷交後,台美之間高層的互動幾乎陷於停頓,在軍事方面的交流更是乏善可陳。換言之,96年台海危機派遣航母戰鬥群前往台海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當時能收到威攝中共的效果,是因為美國海、空軍的作戰能力獨霸全球,中國大陸完全無法與美軍抗衡。但如果真的爆發戰爭,在台美缺乏互動下,美軍與國軍根本就不存在協同作戰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如果爆發戰爭,由於台美之間在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上的無法分享訊息,除了無法做好戰場管理外,兩軍之間甚至可能發生誤擊。為了彌補上項缺失,台美間從1998年開始舉行戰略對話,從大到國軍的軍事戰略,小到國軍的戰力、戰場上的「交戰法則(Rule of Engagement),以及國軍在台澎金馬戰力佈署的缺失,鉅細靡遺的企圖全盤了解。在戰略對話的過程中,美方對於國軍在何種狀況下會展開「第一擊」、誰有權力下達「第一擊」的命令,以及「第一擊」之後國軍的因應措施為何等都表達強烈關切。但當我方提出要提升兩軍的指管通情資訊分享能力,以及如果再次爆發台海危機,美國是否會派遣航母戰鬥群前往的敏感問題時,美方總是會用議題會交由相關部門研議後答覆,並列入後續會議持續追蹤作為結束。
我國國防戰略欠缺主體性 民進黨政府依賴美軍日深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顯而易懂,但弱國卻不可無戰略,尤其是在強國環視下的生存戰略更是重要,因為其中牽涉到在有限的資源下,如何作到合理的分配,達到讓人民能夠獲得安居樂業生活的目的。有關國家軍事戰略(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y)的制定,按照美國的作法,是要以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作為指導。美國最近的一次的「國家安全戰略」是拜登(Joe Biden)總統在2022年10月12日發布,指出全球地緣政治競爭格局下,國家安全戰略目標在於追求「一個自由、開放、繁榮與安全的全球秩序(a free, open, prosperous, and secure global order)」。而在國家安全戰略的框架下,國家軍事戰略會詳細描述戰略環境,並闡明對美國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產生影響的機會和挑戰,據此檢討美軍現有的軍力及佈署是否能夠因應。
換句話說,國家軍事戰略的目的是要讓美軍軍力能滿足戰時所需;由於美軍往往是主動發起戰爭的一方,對於要打什麼樣的戰爭,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要有什麼樣的訓練,都有充分準備,因此當戰爭爆發時美軍當然能做到「打什麼,有什麼」,取得戰場上的最大優勢。
美印太司令示警 2027共軍將完成攻台準備
如果美國以國家安全戰略為遵循依據來制定國家軍事戰略要的作法是正確的,那我國在沒有國家安全戰略的指導下,國軍的軍事戰略從早期的「攻勢作戰 」、「攻守一體」、「守勢防衛」到「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是怎麼演變過來的?其實,說穿了不過是國軍撤守來台後,為了維繫中華民國生存的命脈,在僅存的兵力下,不得不做出「有什麼,打什麼」的權宜措施,根本談不上所謂的國家軍事戰略。
民進黨執政以來對美國言聽計從,長期對中國抱持敵意,以及不斷在台獨邊緣遊走,種種作為已經讓台海成為最有可能爆發戰爭的地區,因此當聽到丁渝洲表示若台海有事,美國若以軍事介入,將是建國以來最大戰爭風險時,不由得想起長期以來對於兩岸問題一直抱持模糊處理方式的美國,似乎有了鬆動;而在受到96年台海危機美國派遣航母介入遭受屈辱的刺激下,中國大陸卯足全力發展軍力,從2012年9月到2022年6月,十年的時間,中國海軍已經建造了三艘航母,其他各式的戰機及船艦也陸續服役,現有軍力已強大到讓美國國防部及智庫也不敢輕忽,各種對於中國大陸軍力研究的報告也充斥坊間,近來最引人側目的莫過於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22年9月14日發表「能防衛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ime Is Running Out to Defend Taiwan)」,文中指出中國加速建軍,美軍相關整建備戰計畫卻要2030年後才能完成,這段期間將出現嚇阻中國動武的空窗期;另根據2024年3月21日東森新聞報導中共擾台動作頻頻,兩岸情勢備受國際關注,美國印太司令阿基里諾再度指出,中共將在2027年前做好武力犯台準備。一時之間,彷彿台海爆發衝突已是在劫難逃,台灣即將成為下一個烏克蘭。
賴政府不能讓台灣烏克蘭化 避戰是國家戰略的道德底線
在面對共軍可能犯台的壓力下,新政府的國防軍事戰將何去何從?如果不能避戰,台灣需要向美國購買更多昂貴的武器來自保嗎?在擬定軍事戰略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日或其他國家派軍加入對抗中國的可能性多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看看俄烏戰爭爆發自今已超過兩年,美國及西方各國對蘇俄能用的無非強力譴責及實施經濟制裁,以及提供軍事物資給烏克蘭,結果是蘇俄依舊屹立不搖,而烏克蘭國破家亡,人民顛沛流離。
可想而知如果台海爆發戰爭,美國及西方各國能做的將更為有限,而結果就是中國依然強悍,中華民國國破家亡,人民顛沛流離。結論是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國軍會和烏軍一樣要獨立應戰。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能夠持續多久?俄烏戰爭已超過兩年,除了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外,烏克蘭重要城鎮幾乎都已成為廢墟,未來重建將是一場惡夢。台灣呢?台海戰爭國軍要撐多久?台灣地狹人稠,在缺水、斷電、缺糧的情況下,台灣人民能撐多久?如果台灣子弟在戰爭中死傷慘重,台灣人民能接受嗎?因此,吾人認為,如何避戰是賴政府大陸政策、也是執政的道德標準。
我國應精進「守勢防衞」戰略 避免成為強權交易的棋子
國際情勢是現實的,大國求發展,小國求生存,美、中做為世界強國,本來就有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責任,因此發展適當的國家安全及軍事戰略實屬必要。我國地狹人稠,主事者當務之急應當將人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尤其不可以在美、中之間一昧親美喪失國格。
眾所周知,台海問題想要和平解決,取決於美、中兩大強權,這是一種棋盤上的強權交易,而交易的結果一定要符合美、中兩大強權的利益,台灣充其量只是一枚棋子,是被交易的對象。因此在強權環視下,國軍採取「守勢防衛」的作法是正確的,重點是要能夠做好「防衛」安定民心。因此,適度的國防經費,加上執政當局在美、中之間能夠保持不偏頗、不挑釁的態度,就能確保兩岸不會發生戰爭,至於能不能做到和平統一,不是中國或是台灣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