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保真(作者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退休教師、文藝作家)
最近我去了兩趟重新開幕的台北南門市場。你去過嗎?自從2023年10月7日試營運以來,民眾蜂擁而至,市場內各攤位滿是排隊顧客,蔣市府喜孜孜表示這裡將成為台北市嶄新的地標,不只是買菜的顧客來,國內外觀光客也會來;婆媽來、年輕人也愛來。
南門市場曾被經濟部認證為五星級市場,以南北雜貨、獨門醬料、熟食年菜、地方特產馳名。據近年房屋交易實價登錄統計,南門市場周邊住宅房價以高居台北市各傳統市場之首,相較於所在行政區的大安區均價多出15萬元。南門市場是在2019年動工改建的,市場內的攤販曾暫時搬遷至鄰近地區的「中繼市場」,四年後幾乎是原班人馬再搬回來:地下一樓是生鮮食材攤、一樓熟食攤、二樓是餐飲及服飾攤位。
媒體對新南門市場也有批評,例如說二樓的中央餐飲座位不足、各樓層燈飾裝置過於繁雜等等。但瑕不掩瑜,新的南門市場確實是台灣傳統市場的進階里程碑,主要的改進就是攤位整齊、走道寬敞、燈光明亮、空氣循環系統加強,整體的清潔衛生提升了,一掃傳統菜市場髒、濕、臭的刻板印象。
新南門市場是柯P主政台北市的政績之一,他市長任內推動了七間傳統菜市場的改建,他也預知「沒有一間會在我任內舉行剪綵啟用」,其中當以環南市場的一千三百攤位最為複雜。他在演講中透露一個小故事:環南市場改建動工那天,市府市場處的主秘突然激動流淚了。柯市長好奇問他怎麼在這應該是喜事的日子哭了?答說他當年初進北市府做公務員,手上接到的第一件公文就是有關環南市場的改建議題,經過十八年,自己已升到主秘,終於看見動工的一天,心頭難免有所感觸。
柯P講到這裡時,略顯自豪地說六都市長多不敢碰市場改建議題,因為牽涉事務層面複雜。而他過去在受訪時曾坦言自己從不進菜市場,也不去便利商店,典型的名醫生活型態!那為何會致力推動市場改建呢?可能有深入觀察分析,知道菜市場涉及絕大多數市民每日生活;為何任內同時推動改建七間市場之多?也許這與他注重SOP、注重效率等等有關吧?而他推動的市場改建並非只有硬體,還有軟體:例如攤位乾濕分離、統一的攤位招牌格式、電子支付、垃圾分類…。
都市的民眾購買生鮮食品不外乎三個管道:西式大賣場(如家樂福、好市多)及超市(如全聯),或是傳統零售市場,前兩者與後者的主要差異在於食材是否「裸賣」:大賣場及超市的蔬果多是包裝成盒成袋,肉品魚蝦也是分類定量包裝妥當,傳統市場則是任由顧客挑選,自行決定買幾個,買豬肉也可請肉攤老闆娘「切這一段給我」。早年在傳統市場還可現宰雞鴨,後來禁止了。
菜市場,是所有農產品的最後一里路,食安問題一部份就是發生在市場裡,多年前爆發蝦子浸泡硼砂的案件,政府官員說民眾可拿石蕊試紙測試,此言成為笑談,你帶石蕊試紙去菜市場?你敢在魚販面前拿起一隻蝦碰觸試紙?
又如豬肉攤:台灣本地的豬隻屠宰多在深夜,小貨卡後方吊掛著大剖八段的屠體,隨風飄盪運送至傳統菜市場,攤主尚未到來,塑膠框籃的豬肉就大剌剌的擺放在桌面,媒體也曾拍攝老鼠先來大快朵頤的噁心畫面。再者,傳統市場的豬肉攤多把各種肉塊吊掛或擺放在檯面,頂多從上方噴射一些冷霧圖個安心,未經冷凍冷藏的豬肉七、八個小時後早已開始變質,這就是本地婆媽習慣購買的「溫體豬肉」。猶記得先前蔡政府意欲准許輸入美國萊豬肉時,農政官員的安慰之詞是說台灣本地消費者偏愛溫體肉,不會喜愛美國來的冷凍肉。
老天,溫體豬肉在官員口裡也是本土的優勢、強勢!置百姓健康於何地?
台灣現存的傳統公有零售市場多來自日據時代的聚落,其建築多是簡陋的棚架,內部走道狹窄、光線黯淡,髒濕臭是通病;內部攤位分割出租、停車不變,市場外圍仍有地攤搶市。導致傳統市場營業額逐年下降,但仍為民眾日常消費頻率最高的地點,因此改善傳統市場有其必要的急迫性。
早年我在瑞典唸博士學位,學校所在的城市烏普索拉是七百年歷史的古城,也有一個室內的傳統市場,我在周末也會去採買,水果攤挑幾顆蘋果、肉攤選一塊擺放在低溫玻璃櫃裡的五花肉,鄰攤再買一塊羊奶藍起司和一條薩拉米醃腸,然後到一個咖啡鋪點一杯咖啡和一塊可頌麵包,坐下閱讀剛剛從「哈瑪紹圖書館」借出的幾本《遠東經濟評論》周刊。到這間市場的多是附近居民常客,偶而也會碰到點頭之交的「熟人」,啜飲咖啡時寒暄幾句。記得有一位離婚的單親媽媽帶著未上小學的兒子來逛市場,偶而同座喝咖啡。有一天我從背包掏出一輛玩具小汽車送給小男孩,他的媽媽大為驚嘆-對生性冷淡的瑞典人來說,我的小禮物太不尋常了!後來有一個周末,這位女士的父母親隨她們同來,熱情的招呼我,同座聊了好長時間。
不說瑞典,看網路影片中的中亞國家,乃至俄羅斯的莫斯科,傳統菜市場均是整齊、明亮、寬敞、清潔。大陸新疆的傳統市場「巴札」,雖然近似台灣本地的傳統市場,但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均有新穎的傳統市場。我們台灣能不慚愧?
本地傳統菜市場的主管機關是經濟部和縣市政府,可不少地區的市場建築又是中央的農委會(今農業部)撥款補助興建的,多頭馬車的管理機制,有時也是「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原因?例如經濟部過去也有《傳統市場更新與改善五年計畫》(87.6),台北市府有《傳統零售市場振興方案》(87.10),改善、振興,出發點立意良善,均想改善市場環境、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然而,為何改建傳統市場很難?有資深民代告訴我其中鮮為人知的貓膩:
公有市場的攤位是出租給攤販的,通常租約都是連續下去,其間就會發生轉租轉讓,權利金動輒可能數百萬元。原來的房東地主-即縣市政府-就難以收回,想修繕或改建,都有極大的阻力。以台中市為例,舊城區許多早年興建的公有市場攤位使用率不高,甚至幾近荒廢。其土地及攤位產權均屬公有,原本很單純,但難以改建,就是出在上述的陳疴宿疾,以致多數縣市長不敢碰、不願碰這棘手議題。在公共選擇理論,民選官員在職位上的政策抉擇,常常會依自身利益影響資源分配。但實際作為又有諸多顧慮。
最近台中市老舊「中央市場」市府有意收回改建重整,但兩百五十個攤位迄今僅僅收回32.8%,多數攤販拒簽繳回同意書。為何?市府發放每一攤位承租人平均四十萬補償金,承租人嫌少,也有民代幫腔,要求市府再增加金額。持平想想:市場土地是公有、房屋是市府建的,攤主不過是承租戶,如今房東得向租客發錢懇求搬遷?又:依照內政部公佈的《住宅租賃契約書範本》,『承租人應經出租人同意始得將本租賃住宅之全部或一部分轉租、出借或以其他方式供他人使用,或將租賃權轉讓於他人。』私有民宅出租尚且有限制,公有公營的傳統菜市場,為何承租戶可以私下轉讓攤位?
這是制度的錯誤、崩盤。
日前台中市盧秀燕市長在公開場合說台中有三大建設工程:綠美圖、巨蛋球場、國際經貿會展中心,未得到中央關愛撥款之助。這引來前任市長林佳龍及民進黨立委的反駁,彼此唇槍舌劍交火,也是因為選舉到了吧!
持平而論:盧市長口中的三大建設均為雄偉壯觀的龐然大物,消耗不少鋼筋水泥。近年台中市不少公私大型建築都委託外籍建築師設計,最多的是日籍,當然所費不貲。然而,各縣市喜好開建圖書館,難道不知近年來進圖書館借閱書籍的人次是普遍減少的?台中市已有兩個戶外棒球場,其中符合美規的洲際棒球場已辦過世界經典賽了,美國職棒大聯盟派人進駐協助整修,總支出四千五百萬,重新種植草皮就花了四、五十萬元,還需要再花六、七十億興建另一個巨蛋球場?棒球迷佔市民人口幾趴?會展中心,台中也有幾處了,是否認為沒有會展中心,GDP就不會成長?
從事營建業的朋友曾對我說,過去幾年政府公部門的公共建築投入經費不多,這會影響他們的生計。所以,公共建設的資本門硬體支出確是營建業的活水。然而,這些「大建設」的有形、顯性價值雖然顯著,但長遠的隱形價值呢?上述三項大建設都不是民眾日常生活常去、必去的所在,與菜市場相比,孰輕孰重不是非常清楚嗎?
民眾日常生活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這句話很多政治人物都會朗朗上口,但真正有機會執政後,能夠劍及履及去執行的幾希!身在公門好修行,我勸各縣市首長除了巨蛋之類的大建設夢想,應好好設計建造幾座現代化的傳統市場,庶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