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古文 只為掩蓋缺德無恥(蔡富澧)

刪古文 只為掩蓋缺德無恥(蔡富澧)

作者:蔡富澧(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研究員)

近日來,因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刪掉17篇古文,其中包含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的〈廉恥〉,稱其為「無恥課綱」,五分鐘長的影片在網路瘋傳,據稱「從北京到華盛頓」都有人看,短時間內點閱率超過一百萬次,引發海外華人圈討論熱潮,正反意見分列並呈,莫衷一是,連教育部都不得不出面澄清。惟是之者恆是之,不是之者恆不是,紛擾無已,不知所終。

古文作為與民國以來暢行的白話文相對的文類,其通行通用已有數千年歷史,要說古文不合現代之用,未免小看古文的功能。即便在古代,所謂的文言文自從秦始皇初定天下,制定「書同文,車同軌」,用以統一全國度量衡、車軌寬度及文字等之後(《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文言文便承載了官方的、正式的書寫及記錄功能,學習古文、了解古文、運用古文,讓同一個時代的人可以理解不同地方的人所寫的文書、文章,讓不同時代的人可以了解同一篇詩文的義理音韻,這種橫向縱向的溝通能力,不是任何一個時代、地區的白話文所能取代的。

到現在,白話文實行百餘年,香港人所寫的當地的白話文,其他地區人士便較難理解,而古文在現代仍有其不可忽視的功能,婚喪喜慶的用詞、寺廟楹聯的書寫、成語的運用,乃至官方文書的書寫,仍舊離不開古文的範疇。

古文的流傳也是經過時間的淘洗,去蕪存菁的結果。當初史官蒐集民間歌謠,孔子刪定後成為流傳到現在的305首的《詩經》,原始蒐集的民歌中也有許多粗鄙但性情流露的歌謠,但保留下來的,卻是現在看到的這些中規中矩的詩篇,不為別的,刪掉的歌謠是每個時代都會有的,但表留下來的是最珍貴的,可以流傳久遠的文學、文化的精華,其用心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古人所要保存、流傳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核心精華之作,

古代書籍製作、流傳不易,除了《詩經》,其他能夠流傳下來的古文,都是中國傳統領域中「真善美」的精華作品,呈現的是歷朝歷代文史哲中的絕代風華,而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古文學習的困難,除了義理深奧,更在於文字的隔閡,掌握了古文中文字的運用法則與文字義理後,便能觸類旁通,閱讀、學習古文便不再是那麼艱難的事情。

所以,古人從小學習古文,也沒聽過哪個人埋怨古文艱澀難懂,因為學習古文有一定的順序和方法,先從背誦開始,其後義理解析、文句章法的傳授,讓孩子可以循序漸進,掌握古文、創作古文,而不至於恐懼、拋棄。

現在的孩子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分配於古文的時間明顯不足,很難掌握學習古文的竅門,從而失去了深入古文的能力,如今大人卻反過來責備古文難懂,學了無用,便要將古文刪減甚至廢除;看到白話文簡單易懂易學,便想廢古學今,這是倒果為因,買櫝還珠的行為,殊為可惜了!

承上所說,學習古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一旦學會之後,許多古文可以輕鬆閱讀,其中義理便不再艱澀難懂。108課綱之所以要刪除這些古文,一則不要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二是害怕學生知道古人道德標準、人生境界與文學之美,也就是不要學生知道現實世界的真、善、美標準何在,如此一來便有利於統治者的去中國化,實際上是去精緻化、去理想化,讓年輕學子沉浸在其架構的粗俚鄙俗、偏差淺薄的文學文化中,失去自己擁有的文化瑰寶而不自知,有如《妙法蓮華經》裡的「寶珠喻」一般,這是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會做的事情。

一個人或政府之所以積極要抹除、掩蓋某件事情,一定是這件事情損害到了其自身的形象、聲譽和利益,害怕被人民知道,因此想方設法要使人民無知。108課綱刪掉一篇〈勸學〉影響不大,但是如果讓學生順勢找出荀子的另一篇〈強國〉篇,看到「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如果學生懂了,執政者心中能不心虛嗎?

如果看到「無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為亂人之道,百姓讙敖,則從而執縛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賁潰以離上矣,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講的不就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現況嗎?如果學生認同了,執政者心中能不膽顫心驚嗎?

看到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公忠體國之心,相較於執政團隊以權謀私、利益輸送的私心自用,這樣的課文能讓學生讀嗎?能不刪嗎?

說到底,108課綱明面上是刪古文、去中國化,骨子裡是要掩飾民進黨自身執政的缺德失能無恥,是其德不配位心虛的表現,這才是108課綱刪除多篇古文的重點。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