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聯合政府」突破藍白互信困境(顧立民)

以「聯合政府」突破藍白互信困境(顧立民)

作者:顧立民(大學教授,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研究員)

眾多國人關注的「藍白合」好不容易在14日踏出第一步,兩黨主談人黃珊珊與金溥聰正式會面商談,結果卻因為雙方對於究竟要採用「民主初選」或「全民調」方式產生總統候選人各有堅持未能達成共識,使兩黨合作看似瀕於破局,媒體即時民調也顯示超過九成民眾不看好「藍白合」。

 

綜合這幾天社會各界的評論,大致認為「民主初選」立意雖佳,但囿於時機緊迫與兩黨資源有限,確實不可能執行如此複雜且需動員龐大人力與財力的方案。而「全民調」雖有部分失真可能,但民調畢竟是大多數民主國家行之有年的產生候選人與選情預測的方法,表示它應該是目前民眾接受度最高的「最適」方案。

 

國、民兩黨的戰略目標一致,就是終結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民主獨裁與新潮流掏空國家的派系分贓,讓國家治理回歸正軌,亦即柯文哲所訴求的「把國家還給你」。照理來說,既然雙方目標一致,又都表達努力整合的高度意願,人選產生方式就不應該成為主要絆腳石。之所以兩黨在此一問題卡關,就在於彼此缺乏合作互信,日前民調也指出有近五成民眾認為會前會破局原因在於雙方缺乏互信,此一癥結問題不解決,恐怕彼此將一直糾結在「民主初選」與「全民調」的爭論上,難有結果。

 

要解決雙方缺乏互信問題,就必須提升到更高的憲政體制內找答案,而柯文哲之前也已經給了明顯的提示,就是「聯合政府」。「聯合政府」固然是一種政治理想與選舉政見,其具體實踐當然要等到勝選之後,但就藍、白兩黨而言,「聯合政府」更是一個在選前就必須要「說清楚,講明白」,達成共識的重要議題。

 

德國與法國是比較常被人提出的聯合政府範例。因為德國戰後的內閣憲政體制幾經調整,其聯合政府的運作相對成熟與穩定,國內各政黨根據政治理念與政策目標之異同,已經形成偏左與偏右的兩大政黨聯盟,聯盟中大黨有比較多的主導權,但小黨也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間。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政黨聯盟較之德國略顯鬆散而不夠穩定,有時會出現總統與總理分屬不同政黨的「左右共治」情形,但因已形成憲政慣例,運作上也不易出現府會(朝野)對立的憲政僵局。

 

但是,我國目前憲政體制屬於偏向總統制的雙首長制,某種程度上總統權力甚至大於採行總統制的民主國家(如美國),國會對於總統行政權力的監督制衡力量有限。就明年大選而言,國民黨在立委選舉勢必仍居於優勢地位,民眾黨的目標原本就是席次能有所成長,達成「三黨不過半」,故選後兩黨實現國會合作,藍白早有共識,問題不大。問題在於在現行憲政體制下,總統大位仍是「贏者全拿」,副總統不過備位而已,閣揆與部會首長人事權也掌握在總統手中,還有大大小小數千個職位可以分配。

 

因此,筆者認為兩黨當務之急是要針對以總統職權為核心的「聯合政府」議題達成共識,討論重點為政策整合與組建原則:

第一, 兩黨應儘速逐一檢視彼此目前已公布與未公布的重要政策,將目標與做法相近者統整修訂成為共同政策(政見),排定時程對外界次第公布,展現兩黨未來在重要政策的一致性與執行力。對於雙方歧異過大的政策則採取擱置爭議方式處理,各自對外陳述,保證不相互批評。

 

第二, 組建原則為公平、公開、透明且非「贏者全拿」。兩黨可以參考德國與法國組建聯合政府之分配模式與憲政慣例,以尊重專業、擴大參與、根除酬庸及政治穩定為原則,議定未來閣揆與部會正副首長人選產生與任期保障方式、重要政務官員政黨比例(同時考慮非政黨人士保障名額)、政策與立法爭端解決機制等重要事項,確保未來擔任副手者與其政黨在政府組建過程有若干決定權與扮演重要角色,最終由雙方簽訂「組建聯合政府協議」,對外公布。

 

總而言之,「聯合政府」共識不建立,則彼此無法產生互信;彼此無法產生互信,則「藍白合」必定破局。從歷次民調數據與社會大眾態度觀察,藍白分裂,賴清德將有頗高機率當選;藍白合作,則綠營將難以僥倖取勝。萬一不幸由賴當選,對國民黨與民眾黨而言,恐怕不是四年後再來拼輸贏的問題!先不提賴清德可不可能妄踩台獨紅線,大陸會否採取更為激烈手段對付台灣。綠營必然在接下來執政的四年,想盡各種方法對兩黨進行「抄家滅族」式的迫害與裂解,屆時蘇起口中「台灣最後一次的民主選舉」恐怕將成為事實!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