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任總統應該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什麼經驗?
作者:張哲銘(台灣新故鄉智庫協會研究員)
俄烏戰爭的損失難以數計
俄烏戰爭爆發已超過1年4個月,而戰爭帶來對於俄烏、歐洲,甚至於全球的傷害也難以估計。據2023年3月1日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預估,戰爭第1年,俄軍大約蒙受25萬傷亡,其中6-7萬人戰死。
2023年4月13日,路透社指出在烏克蘭戰場上,俄烏雙方已有多達35萬4,000名軍人喪生或受傷,而這些數字比交戰雙方公佈的傷亡人數多出約10倍,戰事可能持續到2023年以後;另外根據美國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DIA)評估,俄羅斯總傷亡人數約為18萬9,500至22萬3,000人,其中有3萬5,500至4萬3,000人陣亡,有15萬4000至18萬人受傷。
由於缺乏公正客觀的消息來源,上述各項統計資料的正確性很難獲得驗證,不過戰爭帶給全球的傷害是難以估計的。根據2023年2月24日華視新聞報導指出,烏俄戰爭一周年,可說是拖垮全球經濟。俄烏都是糧食出口大國,戰火引爆糧食危機,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更是重災區,電價飆漲3倍,德國媒體「萊茵郵報」的研究指出,2022年德國損失了1,000億歐元,全球經濟在2022年損失超過1.6兆美元,2023年將再損失1兆美元。
世界銀行(World Bank)去(2022)年10月表示,在戰爭蹂躪下,烏克蘭2022年經濟料將萎縮35%。基輔經濟學院(Kyiv School of Economics)1月估計,烏國基礎設施損失金額高達1,380億美元,農業部門損失超過340億美元。烏克蘭政府、歐盟執委會和世銀的聯合評估發現,烏克蘭戰後重建將耗資約3,490億美元。
戰爭更造成數以百萬計難民,聯合國難民署(UN Refugee Agency)表示,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已有超過800萬烏克蘭人被迫逃離祖國,成為二戰以來歐洲最大的難民危機,其境內還有超過500萬人流離失所。
以美國為首的親美西方國家,在俄羅斯發動戰爭後,立即對俄羅斯實施史上最嚴厲的國際制裁。在金融制裁的部分,美國除了禁止俄國前幾大銀行參與 SWIFT外,也凍結俄國央行共計 3 千億資產儲備。另外,俄國銀行於海外近 8 成的銀行資產也遭歐美各政府凍結。
在俄烏戰爭爆發超過1年後,OOSGA官網於2023年5月2日指出隨著戰爭的爆發,2022年俄羅斯也進入了3.4%的衰退, IMF更是預測2023年將進一步的衰退2.3%。而在2024-27年間,也將因為一系列的制裁、缺乏投資、以及貿易夥伴的轉移等因素,使其經濟進入低成長,進而導致國內經濟受挫、國內政治混亂,進而增加了俄羅斯未來的不確定性,戰事是否會擴大、戰略性核武器是否會出現等,都將會影響整個歐洲乃至造成全球的不安。
戰爭殘酷不仁,和平是普世價值
戰爭是殘酷的,發起戰爭,無論勝敗無疑都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包括親人的喪失、家庭的毀滅、國家的敗亡、甚至是環境的破壞。然而這些淺而易見的道理,在經歷過歷史上無數次戰爭的蹂躪下,卻始終無法讓人們覺醒,我們難道不能從中吸取教訓嗎?這次還在上演的俄烏戰爭無疑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對於全球公認下一個最可能發生戰爭的海峽兩岸又能有何啟示?
據2023年5月2日今周刊的報導指出,約57%的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不要戰爭,證明和平是顛撲不破的普世價值。如果大多數人民都不願意看到戰爭,那我們要問為何還會發生戰爭?通常兩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都有跡可循,也就是說在戰爭爆發之初,或者是預見有可能發生戰爭時,此時如果能盡早做好溝通、預防準備,戰爭的發生是可以被避免的。
2022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前,早已有跡象顯露,然而在缺乏溝通誠意下,最終導致戰爭發生;其中最為人髮指的就是一些心懷不軌的政客或國家,在知悉問題的情形下,想要利用戰爭將與其對立的敵國搞垮,而刻意採取不作為;或是表面譴責而暗中資助另一方,最後導致原本可以避免的戰事發生。
台灣不應成為美國維持全球霸權願望的「藍色小藥丸」
俄烏戰爭有許多地方與台海兩岸類似,本文擬從固有之、內生之、自外來三方面加以探討。
一、固有之:
俄羅斯與烏克蘭都源於基輔羅斯,故從俄羅斯的角度來思考,俄羅斯與烏克蘭同屬「大斯拉夫榮光」圈,當烏克蘭這個小弟產生偏差行為時,大哥俄羅斯出面教訓理由正當。海峽兩岸的情形亦頗為雷同,由中國的角度來看,台灣是「大中華民族榮光」圈不可或缺的一環,故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任何國外勢力的介入就是干涉內政,是無法容忍的事情,也將成為導致戰爭發生的底線。
二、內生之:
俄羅斯和烏克蘭既然都是斯拉夫人,自然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烏克蘭文與俄文雖然是兩種不同語言,但彼此也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但過去 20 年來烏克蘭始終在「親俄」及「親美」的立場上搖擺;到了 2014 年,隨著烏克蘭政府倒向西方政營跡象越趨明顯,以及俄羅斯發動軍事佔領取得克里米亞半島,至此兩國的紛爭愈趨嚴峻。
這種情形在海峽兩岸亦不遑多讓,兩岸同屬華人文化,大多數台灣人為大陸移民的後代,但過去30年來台灣始終在「親美」、「親中」,「統」、「獨」等問題上左右搖擺,尤其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刻意操作「親美」、「仇中」議題,使得兩岸步入俄烏戰爭的可能性也逐漸升高。
三、自外來:
戰爭爆發的原因也不僅限於兩國之間的恩怨。學者林建甫曾撰文指出,俄烏戰爭危機的發展超出預期,烏克蘭不但是主戰場,也是各國的角力場域,和談看不到曙光;戰爭已經無情讓歐洲經濟墮入了衰退深淵,歐洲經濟的復甦也遙遙無期;能源問題和戰爭風險導致歐洲工業成本大增和資本外逃,嚴重內傷。美國因高通膨推出《通膨削減法案》通過高額補貼促使歐洲工業向美本土轉移,某種程度對歐進行產業掠奪。
正如法國總統馬克宏所言,「該法案帶來的後果是美國可能解決了自身問題,卻增加了歐洲的問題」。美歐聯手切斷歐俄經濟聯繫,從太空到航空,從晶片到油氣,從金融鏈到產業鏈,讓歐洲倒向美國,藉此讓美國銀行業、石油大亨從中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歷史學家保羅(Paul Atwood)曾指出,美國的誕生、成長,乃至於成為全球超強,都是藉著戰爭、奴役以及屠殺人們的方式達成。從美國宣告獨立後的240年間,在全球248場武裝衝突中,美國發動的就高達201次,造成了超過80萬人以上的生命損失,以及數百萬的人民顛沛流離。
此次俄烏戰爭中,俄羅斯除了6,300億美元外匯儲備遭到凍結外,於全球供應鏈中也受到孤立,無法有效取得資本、技術等生產資源以支持國內經濟活動。長遠來看,俄羅斯經濟將持續衰退,而綜合國力在短期內也不可能好轉,蘇俄這個曾經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強國,將因俄烏戰爭陷入長期失落。
由於民進黨政府的一味地「親美」與「仇中」,美國乃利用台灣作為對抗中國的一顆棋子,對台灣政府予取予求,而蔡政府對於美國的言聽計從,甚至到了「要五毛給一塊」的程度。美國近年來對於中國如芒刺在背,為了確保「美國第一」的全球霸權,如何防止及搞垮中國就成為其當務之急,而台灣就是可以幫美國完成這個願望的「藍色小藥丸」。
「不求戰,不畏戰」是台灣下一任總統從俄烏戰爭中應該學到的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認為台灣從俄烏戰爭中可以學到的教訓就是:
首先,戰爭絕非解決問題的方法。戰爭沒有贏家,戰爭是一場文明浩劫。在現代化武器的巨大殺傷力下,無論是戰勝或是戰敗,參戰國都將面臨大量人員傷亡、國家間仇恨加深,以及需要大量經費進行戰後重建等難題。兩岸若發生戰爭,無論誰勝誰負,必然會埋下兩岸人民間仇恨的種子,化解仇恨的過程將會備感艱辛。
其次,必須盡一切努力絕不求戰。歷史上大小戰爭,常由擦槍走火產生,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由一宗刺殺事件引起,事件發生使得原本就緊張對峙的兩大陣營(協約國與同盟國)間的敵意迅速螺旋上升,最終只能兵戎相見。
近來,中國機艦越過海峽中線,逼近24海里鄰接區已成為「新常態」。在此緊繃情勢下,竟還有國防智庫學者無視於共軍機艦頻頻以抵近或「鬼切」方式,挑釁與抵制美軍在台海周邊的「自由航行」,建議美方應加大台海周邊巡弋力度,形成另一種「新常態」,完全是「提油救火」,升高擦槍走火的機率。
在台海上空烏雲密布的今天,台灣究竟何去何從?近年來,在美國的鼓動下,台灣不斷增加向美國購買軍備,提高國防經費支出,但大量高價的海陸空載台(飛機、軍艦、戰車等)未必符合台灣戰場環境與防衛作戰需求。
同時,政府也不斷鼓吹「抗中保台」思想,反覆對人民洗腦,宣傳一但台海有事,美日等友邦必定馳援,中國武力犯台之舉必將在國際援助下以失敗收場。但民進黨政府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即便台灣最終「慘勝」,大半國土也將化為焦土,數十萬軍民的傷亡與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將在所難免。
古人云「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執政者必須時刻心懷蒼生,以智慧在適當時機做出正確舉動,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提出「不求戰,不畏戰」的國防戰略指導,有別於民進黨一心「求戰」與國民黨的「避戰」且「畏戰」,是以建立堅實自主的現代化國防武力為後盾,堅持兩岸和平,決不求戰,但到萬一不得不戰之時,我們也絕不畏戰,做好一切應戰準備,盡全力保衛自己的家園。
同時以科學、理性、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岸關係,該談判時就談判,該合作時就合作,該對抗時就對抗,不卑不亢,有為有守。這些才是下一任總統應該從俄烏戰爭中學到的經驗。
*經原作者授權刊載,原始文章刊登於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