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義務役為一年  就可以解決國防困境?

延長義務役為一年 就可以解決國防困境?

執政黨將義務兵役役期,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從表面看起來,台灣軍方終於對美方要求台灣「改善動員制度」有正面回應。而未來某年次的年輕人,其生涯規劃也將面臨嚴重考驗。執政黨這張「兵役牌」,不論在「抗中保台」或最新推出的「和平保台」戰略中,都佔有重要地位。

彷彿台灣已經從「烏克蘭經驗」學到的戰爭經驗,就是要「決戰本土、焦土作戰」,而其前提就是要有大量的充員兵,作為焦土作戰前鋒。從政治上來看,這決定似乎吃力不討好,但在台海局勢危急的此刻,此種「補坑式」施政,似乎也符合「馬上見效」的台灣社會氛圍,唯一可迅速「入腦」人民內心的方法。但是複雜的國防困境,能用兵役制度延長來解決嗎?

似乎才在不久之前,我們都知道隨著軍事科學(Military Science)的進步發展,不論在理論、實境、推理與邏輯上,未來的戰場,需要的就是一支「小而精」的現代化部隊。著名的未來學者托佛勒夫婦(Toffler),在1980年代定義了「第三波文明」(The Third Wave)的到來,他們總結在此新文明到來下,新的戰場面貌將呈現何種面貌?其1993年出版的巨著《新戰爭論》,就定義了未來的軍隊,其面貌是:一群精銳的小型部隊,用高科技的通訊與電子作戰裝置保護、無人載具漫天與小部隊在戰場上奔襲。在這支部隊背後的,則是遠在美國五角大廈深處的一支數量達萬人以上的支援團隊,從資訊、知識、即時訊息、實體與虛擬的補給等各層面,給予前線精英部隊協助。

托佛勒夫婦當年的這個概念,震撼了全球的軍事科學界,而其所參照的革命性概念,就是美軍從徵兵制、痛苦過度到募兵制,而後將募兵制轉型為「數位化部隊」的過程?這個過程,在軍事學者鄧尼根(James F.Dunnigan)的另一部1996年軍事科學巨著《數位化戰士》(Digital Soldiers)中,有極為詳盡的紀錄與評價。

我們從美軍痛苦的轉型中(起因於越戰的失敗,終於波灣戰爭的勝利),可以得知這支全球四處作戰從不停歇的部隊,在這幾十年來常常以「否定自我、質疑權威」邏輯,來擴展其軍力與戰力,從第二次波灣戰爭到如今烏克蘭戰爭,我們都可以睜眼看到,陣容壯大的軍隊不見得是優勢,有時候反而是劣勢。

看看龐大的蘇維埃體制下俄羅斯軍隊,還未與第三波文明接軌,就匆匆地向已經與西方「後第三波文明」接軌的烏克蘭軍隊交火,即使是全球第二大擁核國,俄羅斯的表現如何?其實,從21世紀以來的反恐戰略、印太戰略到烏克蘭戰場,軍事科學界學到了「第三波文明」的鐵律:「知識,才是真正的核心戰力。」

回顧了歐美國家在軍隊轉型上的努力與成果,我們回頭看看台灣。

民進黨2000年執政後,充滿朝氣的在野黨,也想效法當紅「數位化戰士」熱,塑造台灣版「第三波軍隊」。這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學習美軍,從全面徵兵制過度到全面募兵制。但相當詭異的是,這個全募兵制夢想,歷經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三朝,直到2018年才真正完成所謂「片面的全募兵制」構想,期間的掙扎、軍隊體制反彈、協調與爭端不斷。

當年台灣為了要有自己的「數位化戰士」,為了迎合「第三波文明與戰爭」面貌,將「大陸軍主義」時代主張的「大量充員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那個畫面,取代為「一小支精銳部隊,活躍於無人載具奔襲戰場,幕後有數萬民間文人雇員的數位與電磁頻譜後勤」景象。這個畫面,至今並無任何問題,也得到了各戰場驗證。但突然間,台灣要否定掉以往主張,走回「大量充員兵部隊,整齊劃一列隊」那個歷史畫面?美其名是「增強台灣作戰力」,但這個邏輯從何而來?

從「第三波文明」的戰場驗證,甚至在近期的烏克蘭戰場,我們都可以得知,「知識」才是核心戰力,兵員的知識越豐富、取得訊息的速度越快、狀態感知(situation awareness)能力越強,戰力就越高,甚至能有效打擊行動緩慢、命令傳遞牛步的蘇維埃軍制俄羅斯龐大部隊。

那麼,台灣學到的烏克蘭戰場經驗,竟然是走回頭路,走回那個二次大戰時代那個「拉伕」邏輯,想要用延長一年義務役的時間,就想有效強化台灣作戰能力?如果世事如此簡單,那麼美軍數十年從強制徵兵制、過度到全募兵制的數位化軍隊,到底所謂何來?那麼台灣二十年前開始掙扎,要改為全募兵制的所有說法,如今面臨全面推翻,那麼在軍事科學的邏輯上,要如何自圓其說?

當然,台灣方面的藉口,就是為了美軍「硬要求台灣改革動員制度」。但是,美軍斷不可能要求台灣恢復一年徵兵制,這不是美方政策指導的慣性。美軍一向對台灣要求,就是要台灣「提升戰力」,僅是一個「概念提醒。而「提升戰力」的方式相當多,從準則、訓練、作需、系分到管考,都有許多更有效、但是施行起來複雜、必須要有「顛覆舊觀念」的勇氣,「不怕否定昨天,才能創造未來」,都是改革上相當困難的地方。但是,台灣國防部似乎拒絕走這些困難的路,然後以一個「延長徵兵一年」當作「口號式改革」,就草草結束台灣「提升戰力」的「政治表演」。

眾所周知,烏克蘭戰場是典型的陸地戰場,傳統觀念上,兵員多寡的正相關性非常高。但是,烏克蘭已經證明了,猶如「散兵游勇」的知識戰士,能夠有效擊垮龐大緩慢的俄羅斯蘇制軍隊。台灣則是海島防禦,兵員人數的重要性,跟烏克蘭完全不能攀比。從二次大戰以來的經驗看,島嶼防禦的敵我犧牲比約為10:1,台灣是防禦方,以逸待勞面對樣貌不斷轉變得解放軍戰術都已經來不及了,要數量龐大、訓練落伍的充員兵,填塞台灣各個防禦缺口,這是什麼國防願景?

在這個後第三波文明的趨勢下,知識是核心戰力,質疑權威是軍隊戰力提升的新文化。台灣卻走回頭路,要訓練一批「服從命令至上、為國犧牲理所當然」的龐大充員部隊,然後以「抗中保台」或「和平保台」來情緒勒索輿論溫度,再以各種似是而非的理由來想像「台灣街頭與解放軍焦土作戰」的畫面,我們似乎忘記,台灣是個蕞爾小島,最高戰略思維,不是要將敵火拒絕於境外嗎?將敵火引入台灣島內,然後進行烏克蘭式的地面作戰?一個負責任的國防部,要將台灣島嶼作為決戰戰場,這是哪門子的21世紀軍事策略?

文/陳宗逸(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協會〉副秘書長)
https://www.storm.mg/article/4675822?page=1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