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税重擊,賴政府劃錯重點射錯靶心(黃丙喜)

川普關税重擊,賴政府劃錯重點射錯靶心(黃丙喜)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美國總統川普宣稱4月2日是美國「解放日」,對全球祭出「對等關税」重拳,打得歐加日等世界各國領袖紛紛反彈,自家華爾街股市也應聲重挫。

諾貝爾經灣學獎得主克魯曼抨擊川普瘋狂至極,但對賴政府來說,重點卻在於台灣被美國貿易代表署2025年評估的各項貿易和投資障礙是否事實存在,不能只是情緒以對。

克魯曼指責川普瘋狂,理由是,川普聲稱的世界其他國家都對美國產品徵收極高的關稅,而他加徵的這些「對等」關稅稅率僅為美國產品被課稅率的一半。然而,川普不改他先「漫天叫價」的談判手法,次日隨及「就地還錢」,說他等待各國拿出有利條件來談。

賴總統讓出了護國神山台積電這張王牌,卻還遭受高達32%關税的打擊,等於被重重打臉,疑美論壓力四起,不言可喻。他立即在總統府召集行政院各部會開國安緊急會議,行政院也提出被美加徵32%對等關税的三項不合理說辭。

賴總統,快抓對重點

問題是,賴政府恐怕沒有看出川普展示的那張「對等關稅」表格背後的真意。這表左欄是國家名稱,中間欄顯示的各國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稅率,其實是計入匯率操縱和貿易壁壘。所以,重點來了,賴政府今後要對美談判對等關税,必須先準備好到底有無滙率操縱和貿易壁壘?怎麼準備?2025年《美國國家貿易評估報告》(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NTE)已於2025年3月31日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提交給美國總統與國會。該報告針對台灣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對美商品與服務設置的貿易壁壘,相關重點內容概述:

  1. 農產品貿易壁壘

牛肉與豬肉進口限制:儘管台灣於2009年簽署協議重新開放美國牛肉市場,並於2021年放寬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但仍維持嚴格的檢驗標準與標示要求,導致進口量低於美國預期。例如,美牛進口受限於技術性障礙,美豬則因地方抵制與消費者疑慮而未充分進入市場。

稻米與其他農產品:台灣對美國稻米徵收高達45%關稅,並實施嚴格配額制,限制美國穀物(如大豆、小麥)進入市場。報告認為這些措施保護了台灣本地農業,但阻礙了美國農產品的競爭力。

  1. 汽車與工業品壁壘

汽車關稅與標準:台灣對美國汽車徵收17.5%的關稅,並要求符合本地排放與安全標準認證。報告特別提到,台灣雖於2002年加入WTO後採用全球汽車標準,但對美國車型的進口限額從2021年的每款100輛降至2023年的75輛,進一步限制美國汽車市場份額。

機械設備:美國機械與零組件面臨10%-15%的關稅,搭配繁瑣的海關程序,影響其在台灣市場的競爭力。

  1. 非關稅壁壘技術

標準與認證:報告批評台灣對美國電子產品、醫療器材等設有獨特標準(如BSMI認證),要求額外測試與認證流程,增加美國企業成本。例如,醫療設備需通過衛福部的冗長審批。

政府採購偏向本地:台灣《政府採購法》傾向優先採購本地產品,美國企業在公共工程或國防項目中難以競爭,例如能源設備與軍事技術的市場份額受限。

智慧財產權問題:報告指出,台灣雖於2019年修訂著作權法打擊非法串流裝置,但線上盜版仍普遍存在。2022年提出的修法(允許無權利人投訴下的刑事追訴)進展緩慢,美國認為台灣在智財保護的執法力度不足。

  1. 服務業與市場准入

金融與電信限制:台灣對美國金融服務(如保險)與電信業設有外資持股上限(49%)與本地化要求,限制美國企業擴張。報告認為這削弱了美國服務業在台競爭力。

文化產品配額:台灣對美國影視內容實施配額制(如電視台需播放一定比例國產節目),影響美國娛樂產業的出口。

卓院長,快専注國計大事

不容賴政府輕忽的是,報告總體評估台灣的貿易壁壘阻礙雙邊貿易平衡,特別是在農產品、汽車與服務業領域。半導體雖因戰略重要性暫獲豁免,但若台灣不調整貿易政策,其他產業(如電子零組件、機械)將面臨更大壓力。

報告呼籲台灣加快開放市場,以避免進一步關稅衝擊。USTR並敦促台灣與美國展開談判,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並深化雙邊合作(如能源、國防),以緩解貿易緊張關係。賴總統和卓院長快從大罷免班師回朝,好好專注國計民生大事吧!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4/6梅花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