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說與美國談判要「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這個膽氣與決定值得肯定,但賴政府可別吹牛,想清楚真作得到嗎?或是說:政府真了解其代表的意義與影響嗎?
針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賴清德總統6日發表電視談話,提出5項策略因應,賴總統提出的五策略包括談判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提出產業支持計畫、提出中長期經濟發展計畫、台灣加美國的新布局、與開啟產業傾聽之旅。坦白說,這5策略其實「作文比賽」的性質高、實際有效與有助應對美國高關稅的成份低。
例如,說「期盼美國對等整合“美國投資臺灣隊”」,白話文講是要川普政府整合美國企業來台投資:這是笑話還是卓院長還在「安心入睡」的美夢中?再如「提出產業支持計劃」策略,台灣每任政府都會搞一套產業計劃、搞了數十年,這豈是因應對等關稅之道?
不過,在5項策略中提到與美談判,要從零關稅開始談,卻是影響重大,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汽車進口。
關稅的高低與利弊,從不同角度與個體來看,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對業者與相關從業人員而言,對進口品課高關稅誠然是好事、美事一件,因為保護了這些國內業者、讓他們可以生存、甚或賺取更高的利潤。但對一般民眾與消費者而言,高關稅肯定是壞事,讓他們不是支付更高的價格去買進口品,就是要屈就品質較差的國產品。
所以如果賴政府真與美國「從零關稅開始談」,而且,不要懷疑,汽車一定會是重點,既然要談,美國政府必然把降汽車關稅列為首要之務,原因在美國對汽車產業的重視,而台灣無疑是對國內汽車產業採高度保護政策。
台灣的進口車關稅從早年的60%,2002年加入WTO後才降到30%,2010年再降為17.5%至今;但除了關稅還有貨物稅,2,000CC 以下為 25%、超過為 30%,加上其它營業稅等累加後,等於至少要多6成以上才能買下進口車。用簡化的說法,可以視進口車稅率約為60%。
60%的汽車關稅肯定不被接受,既然台灣政府慨然要「從零關稅」談起,美國歡迎之極。或許,賴政府會認為給美國汽車進口零關稅,藉此換得台灣的對等關稅降低是划算,更且只有美國車零關稅,影響有限。
但實際情況未必如此,一來,一般人想到所謂「美國車」,大概就是特斯拉加福特、通用等大車廠的車,但從關稅角度看的美國汽車,涵蓋所有在美國生產、出廠的汽車,德國的雙B、日本的豐田都在美有設廠,更且台灣的雙B與豐田不少進口車型,恰恰來自美國,因此也是零關稅。即使是韓國車,如果原先從韓國廠出貨,現在也會改由美國廠出貨,因此,不是只有「美國(品牌)車」變零關稅。
二來,WTO有一個叫「最惠國待遇」的規定,除非台美是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之類的協定,否則只要台灣給予美國汽車零關稅,其它國家的進口車也要是零關稅,否則就是違反了WTO這個「不歧視、無差別」的最惠國待遇規定,屆時就是全部進口車都零關稅,台灣的汽車產業大概率會因此沒頂。除非台灣能不理會WTO規定,但台灣非美國更不是川普,不可能可以違背WTO規定而沒事。
雖然近日國產車業者頻發聲明,反駁網傳「拿百億補助」、強調汽車產業的必要與貢獻,但不能否認高關稅對國產車的強大保護效果。即使有關稅保護,國產車的占比還是逐年降低,而且非常明顯:進口車關稅降低則市占上升。
2001年之前關稅30%、進口車市占率只有16%,2010年關稅降到17.5%後,2011年進口車市占率搶下25%,去年進口車市占率超過48%。在有高關稅與貨物稅保護下,國產車尚且節節敗退,一旦關稅歸零,國產車的命運可想而知。
去年12月時朝野17名立委提案調降進口車關稅至零,用的理由是「為提升進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談判籌碼」,結果馬上嚇壞經濟部,趕忙發文說汽車零關稅既會損失每年高達523-600億元的龐大稅收、更可能讓國產車「團滅」:預估到2031年國產車市占率就要低至2成左右、最悲觀預測則是歸零,對847億產值以及約8萬名員工就業帶來影響。
同樣的情況也會出現在其它商品上,例如近期不斷被提起、原本財政部就已要分年調降關稅的保健食品,台灣以30%的高關稅保護國內業者,未來也勢必非降不可、「從零關稅談起」。
從民眾與消費者的立場與觀點說,包括汽車、保健食品等諸多商品直接下到零關稅,當然是好事一件、期待歡迎;但對產業與經濟的影響則要先有評估與了解,賴政府該作好評估與因應對策後再來「從零關稅談起」吧,別吹牛過頭。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