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雙贏之道 就在文化中國(林谷芳)

兩岸雙贏之道 就在文化中國(林谷芳)

作者:林谷芳(文化學者)

兩岸局勢,從地緣政治講,其實很單純,在大,是美中的博弈,在小,牽涉到日韓乃至越南、菲律賓與大陸的關係,在此,台灣是博弈的一環,籌碼如何放,大家基本就是「力與利」的考量。

但這「力與利」的考量雖直接影響著兩岸,從兩岸當事者來講,它畢竟只是個「外人」的觀點,兩岸間,在地緣政治外,還有許多外人難以體會的情結,這裡包含歷史的詮釋與糾葛,包含對一個民族未來的不同想像,也正因其間情感的多重與複雜,一些極端者乃採取了極端方式─「去中國化」,想就此切斷複雜的連結,「重新」走出自己的路來。

然而,這樣的路有沒可能成功?了解中國文化特質與兩岸歷史的人就知道絕無可能。首先,在台灣,「去中國化」就是讓自己是誰?自己從哪來?往哪去?充滿著禁不起外界質問的自我詮釋,例如台灣的媽祖都是分靈而來,台灣的「子廟」回台灣的「祖廟」朝聖,叫溯源,但怎麼到最早的湄洲祖廟朝聖,就變成統戰了?又為什麼這些竟日說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卻姓著中國姓?有人為此引用「有唐山公無唐山媽」來說明台灣人的基因已與中國人不同,但即便與平埔族通婚,其情形也如中國南方漢人「父系一元、母系多元」的基因特徵般,並不能因此就說明你有多特殊,在宗祧繼承權原屬男性的傳統漢人社會,你承襲了漢姓,自然就成為了漢人。

但對外人來說,這些都是難以理解的,正如「Chinese Taipei」,大陸說它是「中國台北」,台灣堅持是「中華台北」,為何如此?你想講給外國人了解,還真得費上一段口舌。

為何外人難以理解?關鍵就在西方學者白魯恂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一個大文明就是一個大國,是歷史發展上中國與其他大文明最不同的地方,西歐文明可以有幾十個國家,所以談西洋文化,談英國特質,層次不會搞混,中國不同,在西周建立起的「家國天下」,一個民族就等於一個國家,於是說到中國一詞,就須在上下文裡辨析,它談的是文化中國,是血緣中國,還是政治中國?

談文化中國雖然有不同時代的風尚,基本有它一貫的形貌,這形貌作用在現實生活,「日用而不知」,再如何「去中國化」的獨派,生活中也仍處處充滿著中國的影子。而談血緣中國,除少數民族外,在慎終追遠傳統下大家基本也還是炎黃子孫。但談政治中國,這裡牽涉朝代更迭,成王敗寇,其間矛盾就大得很!

正因如此,將兩岸關係鎖定在政治中國,問題就不容易有解,回到血緣中國,在國籍、通婚已多元化的當代,這種訴諸出身的說法其有效性也必然降低。真讓你無以遁逃,跟你如影隨形的,其實是文化中國,而在這裡,兩岸間的「同」更就大大超越了「異」。

談文化,視野就大,就不只爭一時之春秋,也就更可能趨同存異。回到政體,兩岸就是1949年以來互相對峙的兩端,回到文化,你就可以將此兩端看成是中國社會在探索未來的兩種嘗試,彼此也就可能優勢互補,共創雙贏。

的確,台灣當年的許多榮光,正是建基在對中國文化的當代詮釋上,「去中國化」的台灣,這些年的成績真乏善可陳,而大陸近年強調的文化自信,也就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角色,在此,兩岸就有交集,有這交集,就能相互借鑑,而不同的歷史軌跡、社會風貌也自然會結成「優勢互補」的最終結果。

總歸一句,外人談兩岸,看的是地緣政治,兩岸自家人看自家事,雙贏之道,還在「文化中國」。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