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珍
繼七十五位學者聲明〈捍衛台灣民主法治〉遭到出征,前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台灣正在倒數計時〉再度激起激烈論戰;這不是龍應台第一次面對如此處境;兩年前,三十七位學者發表「反戰公開信」後,龍應台同樣在紐約時報一篇〈在台灣(戰爭陰影下),朋友間開始反目〉, 就已經遭到嚴厲批評,當時,她還錯愕自問,「反戰,有錯嗎?」她沒改變立場,只是兩年後,台灣社會撕裂得更嚴重了。
台灣倒計時,共軍搭起「登陸橋」
最尷尬的是,就在龍應台文章發表同時,共軍又來一趟連續兩天的「演訓」,這幾年解放軍東部戰區的演訓或聯合警巡,幾成日常,這一回引發國際媒體強烈關注,不只是圍台規模大小,根據紐時引用衛星圖像分析,共軍出動三艘特殊駁船,首尾相連搭建出長達八百多公尺的「登陸橋」,專家認為,這些駁船「理論上」可以讓中共選擇地形雖然不利但防禦較薄弱的地區登岸,並提供共軍不同的登陸(地點)選項,一天卸載數百輛裝甲車,解決了攻台登台的後勤支援問題;這些駁船不是第一次在演訓中現身,三月間就出現過,這次則是三艘搭橋;對比四年前共軍演習徵用「萬噸民用客滾船」,北京的準備或許比我們想像得更嚴實,當龍應台呼籲兩岸和解被嚴厲指責的同時,不能不問問,如果不尋求和解之道,台灣做好戰爭準備了嗎?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已經不只是陰影或者焦慮。因為「戰爭焦慮」遭致批評的,龍應台不是第一人,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自主持台北論壇開始,就聚焦於台灣安全議題,一路被駡「散播戰爭恐懼」,就在龍應台發表文章前一天,蘇起接受聯合報專訪直言,「我的挫折感很深,決定退休」,將台北論壇交棒給台大教授蘇宏達。或許因為他棄守前線,此番蘇起感慨賴清德總統把兩國論進化成「敵國論」(境外敵對勢力),但蔡英文的責任更大,「蔡是把台獨房子蓋起來,樑都上了,只剩下屋頂沒放上去,賴則是把屋頂放上去。」倒沒引起太多批評。
其實,蘇起和龍應台的立論幾無二致,一要兩岸和解,二要朝野對話。駡者看到龍應台傳達「台灣年輕人不願意上戰場」、「川普棄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倚美並不可靠」、「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優於賴清德」等訊息,却忽略了她的關鍵呼籲:「台灣必須立即展開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我們該以什麼條件與中國和平相處,而不是讓強權決定台灣的未來。」或許,「與中國和平共處」對批評者而言,就是刺眼的「前提」,但換一個角度看,以台灣內部分歧之巨,兩岸不論和戰,不都需要取得共識嗎?否則不論選和或擇戰,北京只需要好整以暇隔海看台灣朝野內鬥,支持者彼此出征,耗也能耗盡台灣的國力。
偏偏這正是民進黨執政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蘇起以實際行動努力了十四年,卸任國安會秘書長後,他婉拒前總統馬英九總統的邀請整合亞太民主與遠景基金會,志在重組台北論壇成為跨藍綠的平台,初期的確藍綠兼具,二0一四年推動兩岸和談,倡議「大一中架構」,參與者具綠營色彩的包括施明德、洪奇昌、甚至蔡政府時期歷任陸委會和國安局的陳明通,儘管並未成功;二0一六年蔡英文執政後,台北論壇的活動就幾無民進黨人士參與,包括對兩岸事務一向關心的洪奇昌,他被逐出新潮流因為「和蘇起走得太近」;二0二四年,工商界人士邀請蘇起推動兩岸和談,他一度觀望但看到吳釗燮進入國安會,認為兩岸和談已經不可能,遂婉謝邀請,一年後承認「藍綠共識、兩岸和談,台灣安全,三件事都失敗。」
朝野無共識,和不成戰難勝
蘇起個人挫折事小,嚴肅且嚴峻的是兩岸關係到底還有沒有解?蘇起、龍應台時時回望馬朝八年兩岸交流的風光熱絡,綠營看到的却是反服貿、太陽花運動;但不論是蔡英文和賴清德,從競選到就職演說,亦從未拒絕兩岸交流,他們的憤怒在於民進黨不是北京「對話」的對象,而國民黨非要塞給他們不能接受的「九二共識」之鑰,爭議反覆回到一中還有沒有各表空間?一中還有沒有中華民國的位置?民進黨到底是不是台獨?統獨論戰爭辯三十多年,爭到台灣內部分裂,而北京拚命準備,這才是最讓人憂心的。
歷史機遇一閃而過,二0一六年政黨替前馬習會,馬英九還自認為蔡英文舖了兩岸持續交流的道路,馬蔡交接時,盛讚蔡英文之餘還義不容辭要以自己的經驗提供「淺見」;二0二四年,賴清德就任前一個月馬習二會,馬英九完整陳述「兩岸在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習近平以中華民族為訴求「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制度不同,任何問題都可以有商有量、務實討論。」但賴清德就任前後,從未試圖與馬英九或在野政黨交換意見,只是一年前呼籲北京正視兩岸互不隸屬,在對等尊嚴下與台灣執政黨(民進黨)交流對話,才能開啟兩岸良性互動新局,一年後,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的賴清德,大概也放棄了兩岸對話的可能,遑論和解。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否真的鐵板一塊?陳水扁時代的「跨黨派兩岸小組」或許可以做為一個參照組,雖然當時失敗告終。面對和戰抉擇,台灣的確需要龍應台口中「嚴肅的全國性對話」,不論是朝野領袖或者含括民間意見領袖,否則和不成戰難勝,台灣,就只能擺盪在美中對抗中,成為蘇起口中「大哥級交易的菜單」,川普眼中有台積電,却未必有台灣,打起關稅戰,台灣和中國一樣─都是佔美國便宜的人;台灣即使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習近平視野所及却是美國,全都露的演訓其意不在「攻台」,而在展演其「有能力」,展演對象與其說是台灣不如說是美國。
賴清德就任即將滿周年,除了大罷免,可謂一事無成,大罷免能成不能成還在未定之天,兩岸尚難和解的情勢下,大罷免與川習會的成敗,或許可以提供賴清德一個重新思考調整政策方向的時點,縱使主張台獨亦不至於期待戰爭,兩岸和解一時半刻難以求成,那就先從朝野對話開始, 畢竟唯有「團結」才談得上「韌性」,台灣,真的耗不起。
*本文原刊114/4/4風傳媒,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