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 朝野應停止政治惡鬥(中時)

內憂外患 朝野應停止政治惡鬥(中時)

從開年以來,民主內戰的炮火已經紛飛數月。朝野之間的僵局盤根錯節,層層疊加。不論是行政院破天荒對立法院決議連提5次覆議,還是立法院全面封殺大法官的提名人,再到大罷免硝煙四起,「賣國」、「匪諜」等莫須有的指控叢生,都導致朝野間互信互諒全無,國政運作和立法院正常議事幾近癱瘓。「賴17條」橫空出世後所掀起的肅殺氛圍和社會分裂情緒,「亞亞」案和區桂芝事件敲響的言論自由凌夷警鐘,再到柯文哲案件偵辦的爭議頻傳,更使得藍綠白三黨間往往舊恨未解,很快又憑添新仇。

三重打擊 沒頂大浪襲來

然而,朝野主要政治人物競相狂飆,渾然不顧內外變局壓力的輕狂舉動,已使主流民意高度不滿。近日揭曉的民調顯示,不僅整體民意對大罷免行動的反對者多於支持者;針對三大政黨的立委表現、主席評價和政黨總體印象,也通通都呈現不滿意者比例高於滿意者的滿屏紅燈,實在值得政壇人士深省。

從罷免案發展來看,當民進黨大動作走向前線、公然介入第二階段連署後,各選區的連署情況未如預期,腳步遲滯。綠營基層民代對民進黨中央強制攤派連署份數的怨言四起,質疑柯建銘以一己意志裹脅全黨與全社會的聲音更從未間斷。

現實是,世界不會在真空中等待台灣的內鬥結束。相反地,變幻莫測的世局中,隱約之間似乎有一股沒頂的大浪正朝台灣襲來。

川普政府上台後,美方要員漫天開價,明言台灣應把軍費提高到GDP10%的壓力已端上檯面。美國對台灣貿易入超達739億美元、台灣躍升為美國第6大入超來源地的現狀,更使我國可能被列入所謂「骯髒15國」,蒙受美國對等關稅戰的重擊。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訪日前,日本政府首度公布了因應「台灣有事」的緊急計畫,做好了要在危急時刻從沖繩宮古島、石垣島和與那國島等地,6天內撤走12萬人到後方避難的總體方案,顯然已是得到了美方的某種暗示。

而在兩岸,以恐中、抗中、仇中三位一體情緒為推力的大罷免烈火,又把農曆年前後一度乍現曙光的旅遊業恢復契機和善意氛圍燃燒殆盡。

在賴總統端出大陸就是「境外敵對勢力」的定性後,內政部長劉世芳近日在造勢場合高呼要讓賴清德做「台灣國的主人」,已公然挑戰憲法的國家定位和兩岸關係本質。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更為了刺激連署而率先「宣戰」,聲稱台灣已在面對一場「沒有看到傳統武器的戰爭」,「這場戰爭沒有開火,但我們天天在打仗」,哪怕此種言論可能使台海周邊遭致大陸後續更大規模的海空軍事反制,亦在所不惜。在內政擾攘、兩岸瀕臨走火、美關稅壓力籠罩等三重打擊下,無怪乎台股3個月之內就狂跌兩千點,外資連續賣超大撤退,重創社會信心。

共迎挑戰 讓國政回常態

為今之計,不得不再一次呼籲,朝野應立即掐滅民主內戰的惡火,放下人身攻擊、抹紅臆想和內部整肅清洗的行動,使朝野關係回到正常的公共政策辯論軌道,讓國政運作恢復常態,共同面對經貿、能源、安全、地緣壓力等重重挑戰。

首先,執政黨應該率先煞車,停止出於錯誤假設、任意指控在野黨「親中賣台」的大罷免,使台灣不要再繼續空轉內耗、無止盡的鬥爭。第二,賴清德、朱立倫和黃國昌等3位主要政黨主席,應同意召開一場黨魁圓桌會談,就仍在擱置的重大法案僵局、國內外的安全態勢和因應之道,以及最迫切的產經面挑戰等開誠布公交換意見,重新界定朝野合理爭論、國會依法監督的健康可行運作模式,為互鎖僵局找到出路。第三,則是在朝野能夠重返正常互動的基礎上,逐步梳理出不同政黨間的兩岸政策共識,形成回應大陸的台灣民意最大公約數。比起一味對抗、刀鋒遊走,再蒙受大陸的極限施壓,這麼做才是在兩岸全線尖銳對立下,化解台灣種種侷促不安和窘境的合理正途。

智者不使圖窮,但時間已經不多。賴清德總統和執政團隊應以民心安定為念,以區域和平和東亞穩定為念,跨出重整鼎沸局面的第一步。

 

*本文經中時授權轉載,原文連結: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50401004531-262101?chdtv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