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外界幾乎篤定要再次調漲電價,最後賴政府顯然不願承擔這個政治代價,決定不調漲而要繼續爭取立法院「撥補」,這是把球踢回給在野黨,同時把政治壓力移轉給在野黨。但無論如何,台灣全民還是要繼續為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支付代價、且這個代價仍會繼續增加。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周五開會討論電價,雖然型式上是由有學者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決定,但實質上最後決議是「完全彰顯」經濟部、或是說執政者的意志。這次電價委員會前,官方早已鋪天蓋地作好電價上漲的宣傳與準備,外界也多以為漲價已成定居,但最終是以穩定物價為由決定不漲電價,而以要「爭取補貼台電預算」為主。
這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決策」,或許也堪稱高招。先前賴政府在總預算中編列1000億元給台電的撥補經費,如加上追加減預算中的1000億元,等於要給台電2000億元的補貼。官方也一直敲鑼打鼓的宣傳說只要在野黨通過這筆預算,電價就可不漲,但最終在野黨刪除這筆預算。因此不漲電價、爭取補貼的決議,等於是把球踢回給在野黨、要藉此逼迫在野黨通過預算,如此政治性的決定如果說是委員會「自發提出」,就太讓人意外了。
賴政府一直強調台電虧損、進而有調漲電價壓力的主要原因是燃料價格的上漲,起因則多從2022年的俄烏戰爭開始說起。但實情並非如此,這些說法多是避重就輕、或是只呈現「部份事實」、更糟糕的是全盤的謊言。
2022年的俄烏戰爭確實讓能源價格、特別是天然氣飆漲,一度號稱上漲6-7倍。但戰爭爆發一年後,天然氣價格其實已回落到原先水準、之後甚至一度走得更低,這點只要去查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情況就可證明。在俄烏戰爭爆發3年多、燃料價格早已回跌後,賴政府還要用這為漲價理由,是欺台灣人善良好騙嗎?
此外,如果說要補償台電因配合電價凍漲政策造成的虧損,其實,也早作得多了,這幾年其實國庫用各種名目(增資、撥補、動用電價平穩基金等),至少給台電超過3000億元,而且,近3年電價已調漲過4次,累計的平均電價上漲幅度高達近32%,台電還在持續虧損、還想伸手跟納稅人要錢、還要調漲電價的真正原因,其實就在民進黨錯誤的能源政策,台灣民眾正在為此埋單。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數學題,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以全面廢核為核心,因此除了核四不啟用要廢除外,核一、二、三陸續停機除役,今年中核三2號機停機後台灣就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核電每年可貢獻約400億度電,如加上核四的200億度則可達600億度,以去年全台用電量2833億度計,占比超過2成,即使不計未完工啟用的核四,核電占比也可14%。依照民進黨的規劃,廢除的來電用綠電替代。
很不幸的是:民進黨必欲去之而後快的核電,偏偏就是所有發電方式中,成本最低者。以平均每度發電成本而言,核電只要1.42元,其它煤、氣發電成本多在2.5-3元左右,比核電高出8成以上,至於民進黨力推、向開發商購入的風光綠電,每度更達5-6.5元左右,高出核電數倍之多。因此帶來的成本增加,在600到1500億元之間不等。
用作生意、經營企業的觀點看,一家公司賣出的一一樣的產品(都是電),但公司經營者把生產成本最低者全部取消,改採生產成本更高甚至最高者生產,大幅拉高公司成本,這家公司不虧本才怪。
這就是台電為什麼明明天然氣等燃料成本早已回落,先後得到多次、金額高達數千億元的補貼,甚至還為其漲價多次之後,還是虧損,又再次伸手要錢、想漲價的主因。如果以台電今年預估500多億元的虧損而言,如果不廢核,就完全不必漲價了。
而且,全民要繼續為非核家園支付代價,這個代價至少有3個,一個是因綠電等成本高的供電持續增加,導致電價持續上漲的風險,一個是火電大幅增加帶來的空污染與碳排增加的代價,雖然綠電持續增加,但仍不足以補足電力缺口,因此全台的火力發電一直在增加,台灣民眾是要為此付出健康代價。最後是對經濟與產業的影響,供電有問題必然影響投資,台積電赴外大投資、輝達設資料中心捨台灣就馬來西亞,其中都有能源因素考慮在內。
把電價要上漲歸因於在野黨不肯通過給台電撥補1000億元,既是無知又是無恥的說法;偏偏賴政府的決策竟然是要爭取補貼,是讓人無言了。所謂的撥補,其實就是拿國庫、也就是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用電者,而且公用事業的補貼大多成為一種「逆向所得重分配」,即越有富裕越有錢者得到的補貼越多。
在蔡政府一再凍漲電價,讓台電虧損數千億元的那幾年,其實升斗小民得到的「好處」(即補貼)低微,倒是大企業、例如全台第一用電大戶台積電,得到的補貼至少是以數百億元計,因此補貼是惡政。更何況補貼早給台電了、電價也漲過多次,這種說法、這種要求是全然搞亂與搞混因果關係。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