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農業可互補 別當鬥爭籌碼(李武忠)

兩岸農業可互補 別當鬥爭籌碼(李武忠)

作者:李武忠(大農業博士,農漁經學者)

賴清德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後,發表談話,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的因應策略,接下來在兩岸交流上將從嚴審核。對此,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回應若突破紅線 將不得不採斷然措施;兩岸對立對抗升高,兩岸各項交流及農產品貿易,恐將會遭到進一步的限縮,尤其ECFA是否中止再度引發關注,希望賴政府能拿出具體行動及成效,確保農民生計,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到幹實事上,而不是「空喙哺舌」(台語)!

隨著兩岸關係空前惡化,雙邊貿易風險不斷升高,不僅台灣多項農漁產品(鳳梨、芒果、蓮霧、釋迦等等)遭到中國大陸暫停進口,台灣政府為避免單一市場風險,也大力輔導農民開拓其他外銷市場。然而受限於關稅、價格、季節性、檢疫措施、消費習性、長途運輸等因素,除美國日本市場外,還是很難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根據官方統計,2024年中國大陸僅次於美國居台灣農產品出口國第二位(佔總出口值15.2%):居台灣農產品進口國第三位(佔總進口值8.0%),短期很難切割。畢竟台灣擁有地理位置近,語言文化相近,農產品具互補性等優勢,仍應正視中國大陸市場的重要性,無論將其視為重要的「貿易競爭對手」或「境外敵對勢力」,都應深刻瞭解掌握中國大陸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知己知彼,才能提出有效的對策,為台灣農業和農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不容諱言,這些年中國大陸著力於農業科研創新、技術移轉和推廣上,獲得相當大的進展,不僅能端穩端牢「中國飯碗」(2024年,大陸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比上年增產221.8億斤),在農產品生產技術和品質上也獲得大幅提升,已非昔日吳下阿蒙。而台灣這些年卻因政策偏誤,導致農業科研創新大不如前,兩岸農業差距正在縮短,當前中國大陸在推動農業政策上有許多值得台灣正視和借鏡之處:

1.隨著所得增加,當地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提高;配合消費需求,正透過農業新質生產力,優化農作物生產、加工、儲運等全供應鏈各環節,實現從“量”到“質”的轉變,充分滿足民眾對營養、口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2.因地制宜,正積極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中國大陸農業正處在由量向質轉變的關鍵階段,鑑於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農業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選擇,將加快推動腳步,全面提升中國農業生產力。由於中國大陸地域遼闊,各地資源稟賦並不相同,因此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須因地制,實事求是,才能取得實效。(註:農業新質生產力,是在農業領域由先進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和高品質等特性)

3.無人農場的版圖正不斷擴大;無人農場不僅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了採收速度,還提升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中國大陸在智慧技術的加持下,全國多地已建成無人農場示範專案;例如江蘇省已建成283個無人農場,項目總投入8.72億元;極飛科技在新疆打造“超級棉田”無人農場,占地3000畝,是一個集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場管理系統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項目,幾乎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等等;目前無人蔬菜農場的發展也逐步從理論驗證走向實際應用。

4.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鼓勵科企深度融合;鑑於科技創新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驅動力量,透過統合全國農業科技力量,把重心放在國家戰略需求、產業痛點以及前瞻性需求;並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結合研究單位技術和企業資金、市場優勢,也有助於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至於企業到鄉村投資興業,重點應擺在農戶幹不了或者幹不好的領域,形成企業和農戶在產業鏈上的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而不是與農民「搶飯吃」。

5.提高農民務農的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透過綜合施策(如建立糧食產銷區橫向補償機制,擴大農保項目等),將重要農產品價格波動維持在合理水準,並進一步落實價格、補貼、保險等支持政策,來提高務農的積極性。

6.激發農業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科技創新最根本關鍵在人才,為此,除繼續推動「揭榜掛帥」外,將改進人才激勵評價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來激勵科研人員;也要求科研人員應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實地了解並解決田間問題,不能閉門造車。

7.確保農民增收,擴大內需的成長空間;在當前經濟需求不足、外需遭新衝擊的情況下,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至關重要,而農民增收將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空間,正透過促進鄉村特色產業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管道,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鄉村、留給農民來增加農民收益。

8.全力降低對美國農產品依賴,緊握糧食主控權;中美貿易戰繼續升級,為降低美國威脅,中國大陸正積極分散黃豆,小麥,玉米等進口來源(巴西已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玉米主要供應國),並積極透過品種,技術等改良來增加國內產量,減少對進口糧食依賴(2024年,中國進口292.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比2023年下降14%)。

9.對於涉農網路資訊,將建立及時快速回應機制,防止謠言傷農;「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在網路興盛時代,假訊息(Disinformation)不僅危害國安、新聞和社會秩序,也對農家造成傷害,例如砂糖橘能促進癌細胞生長;冷凍海鮮營養差且都用甲醛保鮮,不能吃等等;將透過該機制,及時公佈真相,讓消費者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正確資訊,避免謠言傷農。

10.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為中獸醫藥的創新添柴火;中獸醫藥在動物疫病防控,養殖端“飼料禁抗、養殖減抗”,提升畜產品品質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將透過政策支持,加強科研專案支持,完善中獸醫藥高等教育體系,重點突破中藥替抗增效、動物疫病精准防治及人畜共患病防控等關鍵技術,有效提升畜產經營效能。

這些年台灣農業遭遇諸多問題(如勞動力老化、小農化發展缺乏規模、高生產成本、外銷市場受限、產銷經常性失衡、全球貿易競爭和氣候變遷加劇等等),政府卻將大部分經費用於農業福利(如各項津貼及補貼),導致農民逐漸養成依賴的心理,而是不力求自立更生,加以每年編列的科技研發經費偏低(農業部114年度總預算數為1692.54億元,而科技發展支出為49.97億元,僅占總預算比率約3%),儘管國內已有若干採取智慧農業耕作成功的案例,但仍無法普及成為農業主流,長期結構性困境未解,長期下來將不利農業的國際競爭和永續發展。

兩岸關係惡化對台灣農業影響遠高於對中國大陸農業。事實上兩岸農業是可以互補,可讓兩岸人民同享和平紅利,關健在雙邊領導人要有足夠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蒼生為念,少點政治,多點悲天憫人之心,別再拿農產品當政治鬥爭籌碼甚至淪為犧牲品!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於114/3/15聯合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