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保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逝世100周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率領黨公職赴國父紀念館向孫中山銅像獻花致意,有民眾在場高喊「朱立倫下台,你已經輸了3次!」與此同時,大罷免已如火如荼,中選會核可第一階的罷免案全為罷藍,如果撇開中選會可能從中作手腳的因素不論,我們可以確定,在大罷免的第一場戰役中,綠營可謂大獲全勝,國民黨已面臨「欲罷不能」的困境。
其實這是早已可預見的結果,大罷免本是民進黨為扭轉朝小野大劣勢所提出穩賺不賠的策略。成了,回復到所向無敵的獨裁局面;不成,也不過與目前的困境相當,壞也壞不到哪去。正因不罷白不罷,民進黨人上下一心,黨中央暗中操盤,首戰已告捷,二階饒有厚望。
反觀藍白陣營,口口聲聲對「大罷免」有諸多批評,實際上卻不見具體反制,基本上都是以自保為主,各自為謀,未見明顯反守為攻的決心與行動。
藍白陣營中,民眾黨本就沒有立委可罷免,故也不可能積極串連組織罷免隊伍;作為在野主力的國民黨,於此役中不僅顯現出動員號召上的弱點,更顯見從中央到地方虛應故事的一貫散漫作風。罷免是何等大事,但是國民黨居然連罷免領銜人都會喬不定,甚至出來反咬一口,而連署中犯了死者連署、不知情連署等「不應發生的低級失誤」,竟也是層出不窮,簡直荒謬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最終的結果,是連吳沛憶、伍麗華、陳瑩、張宏陸等原先大有希望作制衡的綠委罷免案都無法過關,未來的投票結果,不能不令人捏一把冷汗。
許多論者都認為,民進黨此次發動的大罷免,可以說是民主政治中極端畸型的發展,由於整個罷免法規的不合理,未來必然造成選舉敗方「不服輸」的反制手段。因此,未來的各種選舉,很可能最多必須舉行3次才能定案,初選1次,1年後罷免1次,罷免成功後補選又1次,台灣4年選舉多次,大量社會資源耗費在選舉過程中,也導致政務耽擱,黨派傾軋,勞民傷財,荒怠建設,莫此為甚。而幾經的磨擦衝突,更使台灣內部的對立加峻,惡意螺旋不斷上升,未來將會有怎樣的結果,令人不寒而慄。
台灣向來以民主自傲,但這些年來,執政黨的諸多舉措,皆以鞏固政權、朋分利益為優先考量,從根本漠視「少數服從多數」的基本原則;而在野黨雖有立法優勢,卻也是制衡無方,不能齊心協力。朝不朝,野不野,台灣虛耗在藍綠惡鬥的漩渦中,各項建設都無法有長足的進展,吃苦、受難的,就是一些非黨非派的升斗百姓。長此以往,究竟會走上怎樣的路徑,這是令人不敢想像的。
「大罷免」實是個「照妖鏡」,執政黨是「惡霸惡罷」,在野黨則是「欲罷不能」,既照見了執政黨的蠻橫霸道,也照見了在野黨的庸懦無能。可悲的是,台灣就被這兩個尨然大物盤踞著,天下不歸綠則歸藍,惡性循環下去,老百姓瞻烏無止,何處才是樂土?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03/12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