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香伶(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
台積電宣布追加投資美國千億美元,這是企業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市場選擇。然而,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關鍵時刻,台灣政府的戰略佈局在哪裡?當各國政府紛紛積極爭取產業主導權,台灣政府的戰略佈局在哪裡?當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變局,政府卻始終被動,甚至對產業未來毫無清晰規劃,這才是台灣面臨的最大風險。
政府的產業戰略在哪裡?
台積電是一家高度國際化的企業,此次對美投資,顯然經過精算與戰略考量。然而,這不僅是台積電的決策,更是全球產業競爭的縮影。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日前宣布,日本企業將投資美國 1 兆美元,但迄今未見美方給予日本實質回報。當各國企業投入美國市場,政府是否有能力確保自身經貿利益,還是僅成為全球產業重組中的被動者?
當川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旗,美歐日韓強化科技供應鏈時,台灣是否還能維持過去的產業優勢?「先進製程留在台灣」這句話,真的還能成立嗎?政府不僅缺乏談判籌碼,甚至連基本的對策都未見提出。行政院長卓榮泰面對立委質詢,竟以「台灣有事,中國也不會沒事」迴避核心問題——當美國成功建立本土晶片產能後,台灣的戰略地位是否仍能維持過去的高度?
台灣不缺企業競爭力,缺的是政府的產業戰略
台積電是台灣的護國神山,但一座護國神山無法獨自支撐整個產業生態。從央行數據來看,自 2018 年美中貿易戰爆發以來,台灣出口高度集中於「積體電路」及「資通與視聽產品」,2024 年上半年兩者合計占比已達 61.1%,較 2018 年增加逾 20 個百分點。台灣經濟對半導體產業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而政府本應負責產業戰略與經貿談判,為企業創造更穩定的發展環境,卻遲遲未能拿出具體對策。
事實上,半導體產業鏈不只是台積電,還有數千家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與中小企業支撐著台灣的科技生態系統,然而這些企業無法像台積電一樣擁有強大的市場主導力。在全球市場重組的過程中,它們的未來是否已被政府納入產業戰略?當國際經濟版圖迅速變動,政府不僅沒有積極替企業爭取更好的國際條件,甚至無法提供清晰的產業政策,導致企業在全球布局時,難以穩固台灣的競爭優勢。
台灣不缺企業競爭力,缺的是政府的產業戰略。賴政府上任近一年,台美 21 世紀貿易倡議毫無進展,CPTPP 談判陷入停滯,台灣的國際經貿戰略近乎停擺。當全球科技產業進入國家戰略競逐的時代,各國政府紛紛透過補貼、政策與貿易協議強化自身競爭力,而台灣政府卻連談判桌上的席次都尚未穩固,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問題。
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反映出台灣產業外移的加速趨勢,政府的數據早已顯示警訊。 根據經濟部投審司統計,去年台灣核准對美投資案件達 117 件,年增 30%;核准投資金額高達 141.26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 45.78%。其中,台積電對美投資占 125 億美元。當台灣對美投資快速攀升,政府是否意識到,這不只是企業的個別選擇,而是台灣整體產業競爭力正在被稀釋?
面對嚴峻國際情勢 台灣應緊握產業主導權
更嚴峻的是,台灣的戰略價值是否正在改變?過去「矽盾」被視為台灣的安全保障,當美國取得先進晶片製造能力,台灣是否仍然不可去取代?當美國逐步降低對台依賴,台灣的安全環境是否將受到衝擊?政府是否已經全面評估這場變局對台美關係的影響?
如果政府毫無整體應對方針,未來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將不再只是個別企業的選擇,而是台灣科技產業競爭力逐步流失的開端。
面對政府缺乏產業戰略、對美談判無籌碼的困境,政府應該立即提出明確對策,確保半導體產業根留台灣,並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戰略地位,而不是讓企業外移的趨勢繼續擴大。如果政府繼續維持被動、不作為的態度,未來台積電的全球布局將不再只是個別企業的選擇,而是台灣科技產業競爭力逐步流失的開端。
這不只是企業的選擇,而是國家的選擇。台灣的未來,不能再交給市場自由擺盪,政府必須有所作為,確保台灣不只是半導體供應鏈的一環,而是科技產業規則的制定者之一。
*本文原刊登於《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