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國家掀起、或執行「愛用國貨」政策時,可能對此國家的產業、企業有正面幫助;但當全球許多國家都一起搞「愛用國貨」時,比較可能的結果就是所有國家的產業、企業都受害。
這正是目前正發生中的現象,如果這種作法擴大,不僅全球經濟與貿易受損,台灣作為一個貿易占比大的出口導向經濟體,將面對更高的受傷風險。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出,歐盟正在醞釀推出「購買歐洲貨」政策,方式是在關鍵行業和技術的公共採購中引入優先考慮歐洲供應商的政策,允許各成員國政府排除域外競標者。這個政策其實討論、辯論已久,會在此時提上議程,原因也非常「單純」:中國與美國。
中國是其產品、特別題電動汽車等「新三樣」、機械工具等出口歐洲增加,對歐洲廠商的壓力大增,事實上歐盟已對中國出手,方式是反傾銷稅為主。美國則是因應川普上台帶來更廣泛又沉重的關稅戰壓力,歐洲企業也可能因此減少在美國的市場,因此要透過「購買歐洲貨」政策保護與扶植歐商。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對川普「美國優先」政策回應的「歐洲優先」政策。
當然,一旦歐盟通過並落實此政策,外界就可聽到「漫天的耳光聲」,因為歐盟不久前無論對中國或英國,都曾指責對手在市場不公平地歧視歐盟公司、違反WTO平等競爭的核心原則,但一轉頭就關門搞起「愛用國貨」政策,毫無疑問,這個政策百分之百是對國外商品的歧視、也違反WTO原則,而歐盟一直以WTO的「模範生」自許。
事實上,歐盟想要推動的「購買歐洲貨」政策,是師法美國的「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美國這項政策已行之近百年,起源是大蕭條時「購買美國貨」法案於1933 年簽署立法,明定聯邦政府採購的商品,至少55% 須為美國製造。這個行之多年、幾乎已經被所有國家「默認」的愛用國貨條款,卻在近年再次得到「提升」,而且非常諷刺的是提升者是拜登而非川普。
大部份人的「印象」中,一定是認為拜登比動輒搞關稅戰的川普,更支持與落實自由貿易,但實情未必。拜登上台後不僅延續川普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 政策,川普手上完成的加徵關稅與科技戰措施不僅未減少、甚至持續加碼增加。隨著美中貿易戰持續,拜登上任後便立即簽下「購買美國貨」行政命令,他將「購買美國貨」的國產化比率從55%提高為60%、 2024年調升到65%、並於2029年達到75%的目標。
拜登愛用國貨的情操顯然遠在川普之上,而且「量化後」是超過川普高達「36%」(55%調高到75%)。
這次歐盟把「購買歐洲貨」政策拿出來,現在尚未確定要求的「國產化比例」會有多高,但數字可參考美國的數字,肯定會高於55%,因為太低也缺乏實質意義。雖然說這個愛用國貨政策限於「關鍵行業和技術的公共採購中」,影響似乎限縮住。
但必須注意的是:一來這種措施一旦上路,因為所謂的「關鍵行業與技術」是沒有明確與精確定義,納入的項目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二來既然美、歐這2大經濟體與「貿易典範」都開始愛用國貨起來,其它經濟體如生起「有為者亦若是」之心群起效尤,對全球經貿肯定是負面影響。
凱因斯曾提出一個「節儉的矛盾」─對個體而言,節儉(增加儲蓄)或許是有益,但所有人都力行儉約不花錢時,卻是經濟災難,所有人都因此受害。愛用國貨的情況雷同:如果所有國家都搞愛用國貨政策,全球經貿必然萎縮下滑,所有經濟體都要受害。
未來幾年,全球經貿體系要面對2大衝擊,一個是眾所皆知、討論極多的「川普衝擊」,川普倚仗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與霸權,恣意揮舞關稅與貿易戰大棒,對全球經貿的衝擊明顯又大。
另一個衝擊未必那麼「顯眼」但且能更重要又長期:中國衝擊。在美國壓制8年後,雖然經濟成長率走弱,但無論在製造業或是貿易(出口)占全球比重上、甚至全球價值鏈上,中國的占比與重要性都是不減反增。這點反過來又會衝擊到其它許多國家與全球經貿,而且無論是中國本身或是全球經濟的「不平衡」都會加劇。
*本文經風傳媒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