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新動向   台灣的啟示借鏡(柳金財)

俄烏戰爭新動向   台灣的啟示借鏡(柳金財)

作者:柳金財 (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近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已初步同意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雙邊會晤,其中備受關注是有關推動俄烏戰爭結束的談判。俄烏戰爭爆發至今已近三年,俄羅斯因北約組織持續東擴六次,烏克蘭改變其傳統親俄外交及國際戰略立場,轉向親美歐及北約組織政治立場,最終俄羅斯因國家安全面臨威脅而採先發制人特別軍事行動。

早在川普選前即宣稱一旦當選美總統,將要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甚至其競選大將藍薩(Bryan Lanza)放話要烏克蘭提出「和平計畫」,放棄克里米亞失土。川普團隊對俄烏戰爭輕率發言,讓中國看到川普「大交易」政策性格下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性,然因其多變政治性格,「交易台灣」也充滿諸多變數。檢視俄烏戰爭經驗,對台灣自存及與強國互動,或能從中獲得經驗啟示及維護國家利益。

首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 Zelenskyy)試圖加入歐盟及北約組織,改變地緣政治中緩衝國角色,尤其參與北約組織;俄烏關係因此日趨緊張,俄藉由所謂特別軍事行動,出兵烏東俄裔居住區頓內茨克、盧甘斯克,藉機支持其獨立再納入俄羅斯自治共和國領土版塊。烏克蘭因要加入北約組織刺激俄羅斯敏感政治神經,引發一場難以迴避戰爭,固然普丁被國際法院視為戰爭犯,但烏克蘭不僅蒙受領土縮減、人口減少及難民流離失守增加千萬,整個國家重建恐需三十年以上。

其次,俄烏戰爭不僅帶給烏克蘭本身難以抹滅傷害,對歐洲國家及全球影響至深且鉅。包括難民對歐洲社會經濟、犯罪治安衝擊,造成全球糧食危機、能源短缺、油價上漲及通貨膨脹等領域問題。全球捲進俄烏戰爭泥淖,幾乎沒有贏家可言,且烏克蘭更是全盤皆輸。美國及北約組織對其承諾僅在軍事奧援、融資及對俄金融制裁,北約及美國對烏克蘭僅提供軍援而非援軍。換言之,烏克蘭仍是自身單獨面對俄羅斯強權,儘管俄烏軍力對比幾近是全球名列第二與二十二較勁。

再者,美國在歐洲聯結北約組織遏制俄羅斯,藉北約組織東擴拉攏烏克蘭加入,運用「以烏制俄」策略,耗損俄之國力;在亞洲,美國運用印太戰略民主成員,拉攏台灣成為戰略前沿「馬前卒」角色,運用「以台制中」策略,達到遏制及圍堵中國發展機遇。 美國藉由「聯烏耗俄」、「聯台耗中」策略,同時耗損俄中兩大國國力,使其難與美國在全球霸權錦標賽中爭霸。若台灣要避免陷入「烏克蘭化」困境,在國際戰略選擇上不應成為美中霸權爭奪下的「馬前卒」。

最後,兩岸處於不對稱權力結構彼此博弈籌碼不同。兩岸在軍力對比是全球第3及21對比,中國國防費是台灣10倍。在經濟力對比上中國是台灣23倍,兩者實力相當懸殊。又烏克蘭是聯合國成員國,受到集體安全保障;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且在東亞地區幾乎沒有正式邦交國。

儘管美國前後兩任政府皆將台灣視為印太戰略成員;但川普並未十分重視台灣,把台灣比作「筆尖」,而將中國比作「桌面」。拜登則視台灣為民主同盟共享價值,川普著重美中台互動過程交易價格。顯然,在川普主政下台灣戰略地位已有下滑。

俄烏戰爭經驗啟示,這對台灣社會已經產生烏克蘭情境效應,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將近降低三成台灣民眾不相信一旦兩岸爆發戰爭,美國會派兵援軍協防支持台灣抵抗中國;最多僅只是比照對烏克蘭軍售、融資及對中經濟制裁。美中兩強爭霸難為小,美中最大衝突核心台灣問題為其一,但對中國而言台灣問題涉及國家完全統一及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核心國家利益;但對美國而言,台灣問題是美國際戰略的重大利益,台對美中的利益重要性並不對稱。台灣問題之於美中國家利益,顯然對中國而言更為關鍵核心。

台灣在地緣政治上夾雜在中美兩強之間,毫無安全護欄可言。一旦美國政府利用台灣成為美中戰爭代理人,或中國要解決美國以台制華的民族挑釁及陰謀,台灣即可能成為戰略前沿的馬前卒或棄子。對美中而言,台灣其實皆無說不之權利,其政治相對自主性有限,不適合選擇孤注一擲完全一邊倒向美國及中國。

毋庸置疑,川普較易以台灣作為與中國交易的籌碼。長期以來,美戰略界本身存在「棄台論」觀點,主張與中達成交易。若川普認為美中戰略競爭及合作過程中,陸滿足其關心議題及利益,則比較可能在台灣問題做出讓步。是故,目前台灣的外交及國際戰略幾乎一邊倒向美國,從俄烏戰爭經驗啟示中,台灣不應完全效仿烏克蘭導向美歐戰略;勿陷入抗中保台單邊路線陷阱及採取聯美抗中失衡戰略;而是要翻轉改弦易轍,倡議友中保台和平路線及採取友美和中均衡戰略。

 

*本文原刊114/2/16梅花新聞網,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