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保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大陸春節的賀歲動畫片《哪吒2魔童鬧海》,放映至今,已經突破了百億人民幣的票房,因此連動到的文化創意產業,更迅速蓬勃發展,創造不知多少的產能和產值。不僅在大陸,就是在歐美地區的放映,也是一票難求,引起風潮,將美國引以為傲的好萊塢電影,完全比了下去。
眾所周知,哪吒是中國佛道信仰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神祇,自宋代開始就有流傳,但是,真正使他成為一座普遍流播於中國的尊神,《封神演義》無疑是箇中的關鍵。但是,由於大陸是「無神主義」的,因此,近百年來哪吒的信仰反而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台灣大行其道,據統計,專門供奉「三太子」的廟宇,就有27座之多。
哪吒一般稱為中壇元帥,但最廣為人所知的名諱是「三太子」。他的來歷本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的兒子,但幾經流傳轉化,蛻轉成為道教的尊神。據《封神演義》所述,哪吒靈珠子轉世,託身為商朝陳塘關守將李靖的三子,但生性頑劣,屢闖禍端,導致與父親絕裂,甚至演出了一幕「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戲碼,最後是由太乙真人用蓮花、蓮藕化身,重啟生命,化解了父子恩怨,最後投身於周武王伐紂的行列,建立了不少功勳。
《封神演義》對中國宗教的重構,可以說是最具關鍵性的,本書以姜子牙「封神歸位」為核心,重整了道教365尊神的譜系與位置,影響所及,直到現代還是可以見到;而其中串演的故事,更是精彩萬分,故自問世以來,就屢屢為地方戲曲,劇目所爨演,而現代的各種影視改編,更是所在多有。
哪吒的故事主要出現在第12至14回,是《封神演義》中最具哲學思辨意義的故事,「一個人應該以何種樣貌存在」是個亙古皆不斷有人在探討的問題,而非常明顯地,各個不同的時代,也必然有其不同的答案。
當對岸的哪吒已經轉化成動畫偶像,一柄火尖槍迸發出無比的光和熱、一條混天綾揮灑出生命的深廣度、兩隻風火輪迅快的周流於全世界、乾坤圈再也不是小小的金項圈,而是廣大無垠的人心宇宙時,我們的哪吒,就只能披戴著沉重裝具,在鞭炮聲中、煙硝影裡,配合著流行歌曲的電音,橫橫斜斜地在那邊步罡踏斗,作為民俗表演藝陣的簡單形式,就是這樣而已,也就只是這樣而已?
我們可以費心讓可愛的玩偶造型戴起墨鏡、吸起奶嘴、玩起螢光棒、叼起煙斗,但卻不會去認真思考如何深入了解三太子、如何讓三太子有其更富有人性的生命、如何讓三太子不止是存在於小說或宗教信仰的情境中,而與當代的我們─無論是個人或群體,產生關聯? 台灣的三太子廟不少,電音三太子的團體更多,知道哪吒、三太子的人更舉目皆是;但是,如果去問問這些人,「三太子是誰?」恐怕能回答出來的沒有幾人,更遑論知曉三太子背後究竟含藏著多豐厚的思想內涵與可以發揮的廣袤空間。
何以這些實際的從業人員與觀眾會如此「一問三不知」?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大概沒有幾個人看過《封神演義》,更沒有幾人能說出哪吒傳說的來龍去脈。
或許,要求這些人是有點強人所難的,這是屬於知識的部分,不必人人都如智珠在握不可;但是,當這樣的現在普遍漫延在整個社會,當這些原本已黏附在我們社會中的固有文化,都被漠視到無足輕重的程度時,當這些文化內容已經無法在所謂的「文化創作者」身上起到感動、迴響時,那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
以《西遊記》為根本的《黑神話悟空》創下中國電玩無與倫比的佳績,以《封神演義》為藍本的《哪吒2魔童鬧海》則創下有史以來中國動畫的傲人成果,其所帶動的連鎖效應之大,當然是可以預估到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們所激發起的創作者的熱忱與信心,這才是真正能夠源源不絕的動能,未來必能可久可大。
《西遊記》、《封神演義》都是古典小說,也都早已深入民心,成為堅實的文化內涵;台灣已經不知道喊了多久的文化創意產業,卻始終沒能明白,沒有文化,如何能有產業?在一味的「去中、抗中」意識形態下,我們丟失了多少原可以大有作為的文化內涵?新時代的哪吒,早已體認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積極開創的時候,我們的哪吒,還被禁鎖在天劫咒中,嗷嗷待哺,幾時才能成長茁壯?
*作者為「新故鄉智庫」國政顧問,本文原刊114/02/15中時,由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