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變民進黨「黨視」 刪減預算只是剛好(陳國祥)

公視變民進黨「黨視」 刪減預算只是剛好(陳國祥)

作者:吳威志(中華人權協會副理事長)

最近公視預算被大幅刪減與凍結,引起熱議、媒體充斥著許多文化及影視界人士的憤怒發言!何以在野黨膽敢刪減文化預算?是否民進黨執政之後,公視所製播節目失去公正的立場?是否該檢視公視有無違背《公共電視法》第36條「客觀性及公平性」、「不得為任何政黨作政治宣傳」的規定?

《公共電視法》第 1 條明定本法主要目的在:「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促進傳播產業與公民社會發展」,亦即公視不受任何私人企業、政黨政治干涉,秉持獨立、客觀、公正、專業的立場做好節目,進行傳播。因此,公視經費獨立性相對重要;根據《公共電視法》原第2條規定「公視基金會由政府依本法編列預算捐贈部分之金額應逐年遞減,第一年金額百分之十,至第三個會計年度為止。」

因此,政府從民國87年成立公視,第一年捐贈經費及財產21億給公視,之後便依法逐年降低,最終停在每年最高捐贈9億元就不再捐贈。 自此之後,公視須靠自己努力經營,以每年約30億元收入維持;這個精神意在擺脫執政黨可能透過預算干預公視,避免成為某一政黨的宣傳工具。

現行法定的基金會經費雖由政府依法編列預算捐贈,但在第 4 條規定「創立基金由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捐助新臺幣一億元,並以歷年編列籌設公共電視臺預算所購之財產逕行捐贈設置」。亦即法定捐贈除了創立經費一億,其他是籌設財產而已!既已籌設完成,理論上政府每年捐贈都不應超過創立捐資。

因此,過去26年來,公視表現一直十分優秀,並非政黨或政府的關係,正是公視發揮獨立性,有其獨立的人事、經費及管理,因此能夠給予專業舞台;亦即不看政府臉色,不辨政黨顏色,才能完整、袒誠揭露事實真相,成為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做為民眾的另一隻眼睛。

 2023年民進黨主導修法下破壞公視獨立性

然而,2023年5月在文化部主導下,《公共電視法》修正通過,實行13年的首度修正,為公視解除禁錮長達23年的新台幣9億元捐贈預算上限,又將董監事3/4選任門檻下修至2/3,以便更順利安排人事布局。當然,也有正面修法如賦予國際及多元族群頻道明確法源,配合「財團法人法」等法律相應修正。

正因為民進黨政府於2023年提議,硬將原本捐贈公視最高9億元改成30億元;如此給了公視高層優渥的經費、寬裕的收入,而毋須努力經營便有奢糜的待遇!執政黨也即成為公視的金主,掌控了許多主導權,從此有了劃時代的風格,公視的公正性遭到質疑、公視的理想性遭到棄置!

尤其2024年初,在野黨立委提案改革國會,引爆朝野激烈衝突,公視《獨立特派員》節目,製作了「國會改革二十年」專題,找的學者嚴厲批評在野黨,以「玩弄議事」、「多數暴力」片面之詞明顯護航執政黨。又去年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公視節目《台灣記事簿》專題「拆樑行動―新世代的政治參與」,九成內容都在宣傳「拆樑」。

文化部黑手伸入影視作品傳播民進黨政治立場

另外,文化部也迎合綠營的政治立場,補助公視的《斯卡羅》影集,然而內容與史實有了很大落差,出現「台美關係」早於「中美關係」、「台灣不屬於中國」等內容,刻意引導民眾的國族認同。

無獨有偶,執政黨也以同樣手法染指了文化界,北市議員近日指出,電影「餘燼」獲政府5280萬元補助,票房卻僅577萬元;電影製作公司是綠營金主加入,內容描寫白色恐怖符合民進黨價值觀。無論《餘燼》票房如何,但連電影人許常德、文化人朱宥勳皆直言,電影結構鬆散、推動無力、少了新意,沒有技藝可言就可知補助別有用心!

反觀美國近日改革,政府效率部主導的馬斯克出手,將國際開發署(USAID)4000億美元歸零,且將一萬多名員工裁至298人;歸其原因,這個機構一如台灣有錢的「公視」,USAID打著非政府、非營利機構,卻是全球顏色革命、反對勢力資金來源地,更是污蔑各國言論的發動機;簡單來說,便是美國控制輿論的最終執行機構。

USAID意圖在他國扶持人選、顛覆權力結構,例如震驚世界的「阿拉伯之春」、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它便是以資助媒體或個人,達到滲透、改變、控制該國的目的。馬斯克揭露了《美聯社》轉帳紀錄,一篇評論即可贊助1萬美元至1百萬美元不等,連客觀公正的BBC轉帳紀錄,每年也領取國際開發署一千萬美元以上的捐贈。

公視變成「黨視」刪減凍結預算何錯之有?

公視本於言論自由、著作自由、市場自由,總會出現左傾、右傾作品,此時就應謹慎以「符合史實」標準對待,不容扭曲、渲染、污蔑,這樣行為即連法治社會亦不能容許,所以若有法律上必須追究的責任,為釐清公視中立、公正立場,應主動提交法院判決,以正視聽並追回補助或獎勵!惟若公視公器私用,變成了「黨視」。在野黨負有監督之責,刪減或凍結其預算,何錯之有?

 

*本文原刊登於風傳媒,經作者授權轉載

Comments are closed.